古代行刑时,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何特殊意义?

科普的屋舍 2024-07-27 10:31:44

古代行刑时,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何特殊意义?

斩首刑罚存在历史悠久,最早竟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第一段  斩首刑罚起源于祭祀

众所周知,斩首是古代的一种极刑,存在历史悠久。

关于斩首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史记》中。

春秋时期,孙子替吴王练兵遭到刁难,吴王故意要求孙子将自己的妃子练到正规军的水平,为了严正军纪,孙子直接把最受吴王宠爱的两位妃子的脑袋砍下。

也有人认为,斩首作为一种正规刑罚,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说起。

在西周时期,秦国地处西部落后地区,属于游牧文明,哪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也经常被其他国家当作夷狄之国。

而历代秦王都以成为帝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国内盛行重农尚武之风,再加上军功爵制度的推行,使得秦国在兼并过程中屡屡出现斩首现象。

光是看《史记》的记载,秦国从公元前367年到公元前234年的134年期间,就发动了22场战役,斩首181万人。

但在最初,斩首却不是一种刑罚,而是一种祭祀活动。

斩首祭祀习俗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盛行人头崇拜,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斩首祭祀习俗相对盛行。

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13个奠基坑,其中1、2、13号坑中,都发现数量不等的成年人或者儿童的头骨。

而斩首祭祀习俗到了商代时期依旧存在,只是斩首的对象多以奴隶和战俘为主,斩首的工具多为斧钺和刀戈。

商代的斩首祭祀规模通常较大,祭祀主要由王公贵族举办,运用在宗庙、葬礼等各种奠基仪式上,而祭祀的对象通常来说都是自然神灵、远祖近亲等。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斩首作为祭祀手段,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最终成为一种极刑手段,流传在历史上。

斩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来说,斩首的工具就分为了刀、斧、剑三种。

明清时期多使用剑,而在之前,则多使用刀和斧,因此刽子手也被称为刀斧手。

而之所以斩首被称为极刑,主要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受刑者并不能一刀毙命,很多情况下,都要忍着剧痛挨上几刀,过程极为痛苦。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能听到一句话,那便是“午时三刻斩首示众”,这个时刻究竟有何特殊意义?

第二段  午时三刻斩首的缘由

其实,在我国古代,斩首刑罚并不是被压到法场之后,砍下脑袋就了事了,有时候受刑者还需要经历游街等过程。

但无论要经历多少过程,基本上,受刑者都是在午时三刻被砍下脑袋的。

这个时间点是有讲究的。

古人迷信,认为杀人是一件“阴事”,无论受刑者是否有罪,只要死了,他的魂魄都会缠着监斩官、判决官、刽子手等不放,

因此,斩首需要在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行刑,如此才可以压制住鬼魂的报复。

而之所以选择在午时三刻,即中午11点45分到12点之间,是因为我国历朝历代,大多数定都在西安。

这个时间点,是西安一天内地面阴影最短、阳气最盛的时间,因此受刑者大多数在午时三刻这一时间点受刑。

虽然到了明清时期,首都被定在了北京,两地之间差了45分钟左右,但斩首这一刑罚,还是按照西安时间中阳气最盛的午时三刻来行刑。

但除此之外,午时三刻斩首还有其他说法。

阴阳家认为,一天之内阳气最盛的时间点,并非是正午时分,而是在午时三刻,在这个时间点行刑,人一死,魂魄一离体,在午阳之下便会立刻魂飞魄散。

因此,古代执行斩首时,也会分轻重。

如果是罪大恶极的犯人,就会在午时三刻被斩首,让他连鬼都做不成。

而一般的斩首则会在正午时分行刑,让他有鬼可做,只是阴气不重,报复不了判决官等官员。

也有人认为,午时三刻斩首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手段。

午时三刻正是人精神萎靡的时间,在这个时间点执行斩首,受刑者的痛苦会减少许多。

此外,古代还把斩首刑罚分为斩立决和秋后问斩两种方式,后者被看作是死刑缓刑制度的起源。

简而言之,午时三刻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是我国古文化的体现,而斩首这种极为不人道的刑罚,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被废除。

参考资料:

1.《午时三刻》百度百科

2.《论商代的斩首祭祀习俗》  《殷都学刊》 2015年第4期9-14,共6页

3.《斩首》百度百科

4.《秦国斩首考》  《历史教学》 2008年第8期109-111,共3页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