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喜欢看医疗剧的朋友,想必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患者被推进一个环形大机器,机器嗡嗡作响,几分钟后,医生就能凭借生成的片子精准揪出病灶。
这台堪称“照影神器”的设备,就是CT,在现实医疗中,它的普及程度极高,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甚至常规体检,医生常常都会开出CT检查单。
但2024年3月的一则消息,却让大家对CT检查多了一丝顾虑。
“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增加43%”,这一话题如平地惊雷,迅速登上热搜。
毕竟在多数人认知里,CT是帮助诊断病情的得力助手,怎么突然和癌症风险挂上了钩?这背后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危言耸听呢?
【重磅研究:数据背后的警示】这一惊人结论源自《NatureMedicine》期刊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
研究团队横跨九个国家,收集了超94万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数据,这些孩子在22岁前累计接受了超133万次CT检查,随访时间平均长达7.8年。
在这期间,共记录到790例血液恶性肿瘤病例,涵盖578例恶性淋巴肿瘤、203例髓系恶性肿瘤与急性白血病。
深入分析发现,CT检查次数与罹患血液和淋巴恶性肿瘤的风险紧密相关,每多做一次CT,患血液恶性肿瘤的整体风险就升高43%。
其中淋巴恶性肿瘤风险升高42%,骨髓恶性肿瘤和急性白血病风险升高48%。
为何CT检查会带来这样的风险?这得从它的成像原理说起。
CT检查依靠X射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探测器接收信号后经计算机处理生成图像。
而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帮助医生看清病灶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
辐射进入人体后,会破坏细胞内的DNA等大分子结构,一旦这种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正常细胞就可能发生变异,进而引发癌症。
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分裂更为活跃,DNA自我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对辐射的敏感性远超成年人,受到辐射后诱发血液恶性肿瘤的风险也就更高。
【CT辐射的作用机制】CT辐射进入人体后,会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来损伤细胞。
直接作用是辐射能量直接击中细胞内的关键分子,如DNA,使其化学键断裂,造成DNA单链或双链断裂,破坏基因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一旦细胞内的DNA受损,细胞的修复机制会立即启动,但若是损伤过于严重,或者细胞处于频繁受辐射状态下,修复就容易出错,进而引发基因突变。
间接作用则是辐射先使人体内的水分子电离,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如同“小炸弹”,在细胞内横冲直撞,攻击包括DNA、蛋白质在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进一步加剧细胞损伤。
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受损细胞,可长期反复遭受辐射,免疫系统功能会受抑制。
一方面,免疫细胞自身受损,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视与清除能力变弱,使得那些发生突变的细胞有机会逃脱免疫监控,不断增殖,最终形成肿瘤。
偶尔一次的CT检查,人体细胞和免疫系统凭借自身的修复、代偿能力,通常能应对辐射带来的轻微损伤,不至于引发严重后果。
但如果频繁进行CT检查,辐射损伤持续累积,超出细胞和免疫系统的承受极限,患癌风险就会显著攀升。
正如医学专家所说:“低剂量辐射的危害就像慢性毒药,单次看似无害,长期积累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健康。”
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危及生命、仅凭临床症状和其他常规检查手段就能初步诊断的病症,反复进行CT检查无疑是在给身体埋下“定时炸弹”。
【并非所有人都适用】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做CT检查了?”
当然不是!CT检查在许多危急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比如脑部出血、肺部占位性病变、骨折等,它能快速、精准地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生命。
只是对于一些人群,非必要情况下确实应尽量避免频繁做CT。
儿童群体,除了前面提到的生长发育特点使他们对辐射敏感外,儿童的未来人生还很长,辐射带来的潜在致癌风险有更多时间“显现”。
所以,像普通感冒、轻微摔伤等,能通过体格检查、超声等其他低辐射或无辐射检查手段明确诊断的,就不要轻易选择CT。
孕妇更是要对CT检查慎之又慎,胎儿处于细胞快速分化、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哪怕是低剂量辐射,都可能干扰胎儿正常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生长受限等严重后果。
孕期若非遭遇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如严重创伤、急腹症等,CT检查绝对是禁忌。
备孕人群同样不可忽视辐射风险,因为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受辐射影响,可能出现染色体异常,在备孕期间进行CT检查,会增加受孕困难、流产、胎儿畸形的几率。
一般建议备孕男女在接受CT检查后,至少避孕3个月,待体内辐射影响基本消除后再备孕。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细胞修复能力和免疫系统功能都大不如前,频繁接受CT辐射,不仅患癌风险升高,还可能加重身体的整体负担。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常规复查,如果病情稳定,也可与医生沟通,适当延长CT检查的间隔时间,优先选择其他更温和的监测方式。
【不必要的CT,不做!】现实中,CT检查滥用的情况并不少见,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部分地区,CT检查的占比过高,甚至出现患者排队等待4-6小时才能做上检查的情况。
一些医院,日均CT检查人次可达900多人,高峰期超1300人次。
一方面,部分患者只要身体稍有不适,就主动要求做CT,觉得C看得清楚,能“图个安心”;还有家长,孩子一感冒、发烧,就心急如焚地要求做CT排查病因。
另一方面,个别医生为了避免漏诊、误诊引发医疗纠纷,或是受经济利益驱使,存在过度开CT检查单的现象。
曾有患者因咳嗽就诊,在短短一个月内被要求做了6次CT,其中包括普通CT、增强CT等不同类型,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身体还承受了不必要的辐射。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常规的体格检查、超声、X光等检查手段完全能够满足诊断需求。
比如普通感冒、轻微的软组织挫伤,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就能做出判断,根本无需CT“出马”。
还有一些体检机构,将CT检查作为常规项目推荐给健康人,这也是不合适的。
对于没有任何症状、家族病史的普通人群,过度进行CT筛查,弊大于利。
【如果必须做CT……】有时候,CT检查确实是病情诊断的迫切需要,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最大程度降低辐射风险。
检查前,主动向医生了解病情,询问是否有其他替代检查方法,若必须进行CT,可选择低剂量CT扫描模式,它能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
对于敏感部位,如甲状腺、性腺等,医院通常会提供铅防护衣、铅围脖等防护用具,一定要穿戴好,不要怕麻烦或心存侥幸。
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这些部位对辐射更为敏感,防护措施必须到位。
检查结束后,也别掉以轻心,可以多喝水,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多排尿,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尽快排出辐射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
饮食上,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食物的摄入,如胡萝卜、木耳、菠菜、番茄等蔬菜,苹果、香蕉等水果。
还有绿茶等饮品,它们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能中和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
动物肝脏及豆制品,像猪肝、豆浆等,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身体恢复。
同时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让身体自身的修复机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抵消辐射带来的不良影响。
【结语】在对待CT检查这件事上,大家存在不少误区。
有人觉得“偶尔做一次CT没事,辐射剂量小,身体能扛得住”。
可正如前文所说,辐射危害有累积效应,哪怕单次剂量低,多次叠加风险就不容小觑了。
还有人认为“现在技术先进,CT辐射剂量已经微乎其微”。
实际上,虽然技术降低了辐射,但并未完全消除,对于敏感人群和频繁检查者,风险依然存在。
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CT检查,既不盲目排斥,也不随意滥用。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在2024-03-24关于《多做CT会致癌?专家:是,又不是……》的报道
新民晚报在2024-04-03关于《多做CT会致癌吗?除了拍片还能干啥?揭秘放射科,走近“寻光人”|第医线》的报道
长江日报在2024-03-13关于《“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增加43%”上热搜,癌症筛查还要不要做?》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