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通过大航海国际贸易,获得红利,为何明朝收入颇丰却灭亡?

云鉴历史 2022-12-03 20:50:29

15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最先崛起的国家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发了一条国际水运航道,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从当时明朝人手里换取绸缎和瓷器。由于明朝的产品在欧洲非常火爆,从而变得供不应求。而明朝对西方感兴趣的商品只有火器,因此为了扩大购买量,葡萄牙和西班牙将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送往中国,以换取精美的绸缎和瓷器。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海航时代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为国际贸易的繁荣,使得中国在明朝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既然中国在大航海时代,主动地进入了世界贸易体系,获得如此大量财富,那为啥大明没有赶上这个大海航时代的红利呢?最后还被推翻呢?

为何财富的积累让欧洲进入资本主义?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大量增长意味着什么。欧洲在发现新大陆之后,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的贵重金属。这些金银被运到欧洲本土后,使得社会的财富获得了大量的积累。因此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在财富的刺激下,欧洲人知道要拥有更多的财富,就必须依靠更好的航海技术去海外做生意或者直接掠夺。

这里我们就拿英国做个例子,英国虽然在欧洲算得上是一个强国,但是要和亚洲和中东的穆斯林大国相比,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穷的叮当响。而在大航海时代“重商环境”的刺激下,英国的国民财富积累从1600年的1700英镑,在短短六十年的时间内增长到5600万英镑。你要知道,那时候的英国可还没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商人冒着巨大的风险,从海外获得大量的财富,而原先只能靠收租的贵族,却财富变得越来越少。这也是为啥到了十五世纪中叶,英国的参议院内,将近一半的席位被曾经是底层的商人所占据的主要原因。因此,英国在国策上开始逐渐以商人的利益为帝国的核心利益。

随着商人手里的财富越来越多,英国就开始出现了我们在书本上所学的“圈地运动”。商人购买大量的土地,使得很多的英国农民失去了徒弟,从而只能进城成为工厂的工人。同时,随着英国工厂要扩大生产规模,就需要更多的原材料,于是更多的英国人加入国家军队殖民海外,掠夺海外的财富,资源。因此,可以说总结说,欧洲的大海航时代,使得欧洲的商人财富快速增长,从而获得了国家实际的控制权。掌握权力之后,为了更好地扩大生产,掠夺财富,就要将全体国民纳入国家生产机器中,也就从而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明朝获得大量财富

在明朝的前中期时间段,国家的主要货币还是宝钞和铜钱。原因就是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少银的国家,因此列朝列代几乎都是拿铜钱或者铁钱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到了明朝的中后期,随着明朝解开海禁,国际贸易的变多,海外大量的白银开始进入中国。在当时,明朝的主要白银收益航道是三条,欧洲航线,美洲航线,和日本航线。

美洲当时白银的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80%,而这其中约有30%的白银全部流往了明朝。日本虽然矿场资源匮乏,但是白银产量却非常丰富,凭借着和明朝是近邻,几乎白银的流量也都流向了明朝。随着张居正一条鞭法的确立,明朝开始逐渐将银子当作了国内的合法货币,由于明朝对白银货币的正式确认,使得日本的白银开采更加如火如荼。那么日本的白银有多少呢?明朝每年的白银产量才有三十万两,而日本一年白银矿所要交的的赋税就有28.6万两。

那么明朝的白银如此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现在人们知道因为美国的超强国力,所以美元是一种国际货币。国际货币的优势就在于,全世界的国际交易,都必须用美元结算。也因为这个原因,美国的货币可以全世界的购买资源,而美国付出的代价就是多消耗一点纸和油墨。

而在明朝时期,白银就是一种国际货币,所有的明朝商品几乎都是用白银作为计价单位的。因此在当时,大明的白银也是一种世界通用货币,为明朝的海外贸易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除此之外,大量白银的输入,使得商人的财富急剧增加,白银的收入大大地刺激了大明国内的丝织业,陶瓷业,茶叶,甚至手工业的发展。

也因为如此,在明朝的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点其实和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是差不多的。最为重要的是,隆庆开海,还有封贡互市,不但使得白银和物资大量的流入大明的领土,同时也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明朝多年一直难以解决的北方蒙古和南方倭寇问题。大家都忙着做生意发财,谁愿意提着刀提心吊胆。

明朝做错了什么?

翻看明朝历史,特别是明朝后期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朝廷永远都缺钱。仅仅是辽东地区,就曾经因为缺乏兵饷,导致好几次的兵变,甚至闹得就连当时的辽东巡抚都因为没钱发饷,而被杀了好几个。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赋税特别重,这些赋税用在什么地方呢?几乎全部用在明朝的国防开支上。

崇祯初年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就曾经算过一笔账。国家一年的赋税大约有三百二十六万五千两,朝廷几乎把这些钱全部用在军队上,然而这也只是勉强够用。而到了后期后金人叩关,西北民乱四起,这点赋税就又远远不够了。

崇祯十年,陕西,湖广,河南,湖南,四川已经遍地反贼,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偶十面网”的军事策略。但是要实施这样的军事策略,就必须要调集足够的兵马。杨嗣昌自己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要实施自己的战略,需要士兵十二万,战马三万六千匹,人吃草喂加上还要给军饷,一年下来需要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两,在加上一些物资的消耗,已经应付一些紧急情况,还要再多准备二十万两白银。这还只是对付农民军,明朝九边军官的饷银每年还要按时发放,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兵变。除此之外,还有官员的俸禄,水利建筑,明朝藩王俸禄。可以说,崇祯当朝那几年,国家财政几乎每年都赤字。没有钱怎么办?只能摊派给百姓,于是三饷就成了压垮明朝最后的一根稻草。

那么钱究竟去哪里呢?这个问题在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就得到了完美的回答。因为明朝自张居正开始实行一条鞭法,使得银本位的金钱制度更加确立。到了万历之后,特别是崇祯朝,内忧外患之际,很多的大臣都认为明朝必亡。于是都大量的贪污钱财,并将这些贪污所得的银两藏于家中。万万没有想到,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并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安定天下。而是花费大量时间,永武力来逼迫这些曾经的前明大臣交出银子。不搜不知道,着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从北京各个王公大臣家里抄出来将近一亿多量白银。这还只是在北京,由此可以想象江南地区会有多少。

欧洲国家通过财富的积累,使得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掠夺财富,欧洲更加看重技术的革新。因此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再反观明朝,内忧外患不断,又无法转移国内的矛盾,只知道一味的镇压,有喜欢私藏白银,无法让财富流通,最终财富越来越少,最后葬送了自己。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