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很多黑道和寺庙的和尚,想凸显自特别有文化,或者彰显自己的家族有着极深的底蕴的时候,都会念一首“寒山”的诗,来装个逼。而且这样的“装逼”方式,也是屡试不爽。无论对方多嚣张,只要念一首”寒山“的诗,对方立马就知道,这绝对不是能惹得主,那是相当有”底蕴“的家族。
寒山究竟是何方圣神呢?
有人说他是一个落魄的书生,因为科举不中,被家人鄙视,因此觉得”人间不值得“就出家了。还有人说,世俗看他是一个落魄书生,但是他是故意这样做的,人家可是文殊菩萨菩萨转世,这样的显化,就是告诉众生,看到了吧,最亲的家人,但是只要你落魄,或者啥都不是,都会看轻你,人间真的不值得。都是贪嗔痴,都是相互利用,没啥意思的。
但是寒山真的是这样看待佛法吗?
这就要从佛法传入中国后的问题看起了。
佛法该如何在中国最大程度的流传下去,并成为一个主流的宗教。就成了摆在中国僧侣面前最大的问题。
于是在唐朝高宗时期,六祖慧能得到五祖的衣钵之后,就自创了南宗。六祖本身就是一个白丁,也从为念过一天的书。只因听的金刚经,从而顿悟佛法,随即就念出一句最为有名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样的禅诗,将佛教“空”的思想,同中国的老庄融合,同时又参杂了一些道家所论的“谈而论道“。这样的佛法,不但安慰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同时,让更多的士大夫阶层在儒家和道家之后,精神上又多了一处避难之所。
禅宗后的佛法,也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法。这是自佛法由汉到唐,将近八百年的理解到掌握后,才形成的。少了几许微妙与晦涩,多了几分世俗和简单。于此同时,禅诗的诞生,也为士大夫夫的参与,多了一种途径。禅宗因为在众多佛法派别中胜出,正真的成为了中国本土的佛法。
寒山为何人?
要说到禅诗,在中国最为有名的就属于寒山。相传此人为文殊菩萨在人间的化身,就是为了将真正的佛法开启于世人。这种说法,仁者见仁,但是相比较于传说,寒山此人的确是一个活跃在唐朝前期的一代高僧,因为其行为的怪诞和身世的传说,都记录在各种高僧传,或者传灯录中。因此对寒山此人的出生年月,俗家姓名,以及身世,却鲜有记载。
关于寒山最早的纪录,是唐朝一本名叫《仙传拾遗》的书。该书早就失传,但关于记载寒山的部分,则被《太平广记》转录。
“寒山子者,不知其姓名。…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
唐朝贞观时期的台州刺史闾丘胤,是一个资深的寒山铁粉,同时也是《寒山子诗集序》的作者。他自己就曾经去找过寒山,但是听人闻言“寒山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至。”
以上关于寒山的事迹,是中国古代讲述奇人异士惯用的一种技巧,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最后此人不知所踪。这样手法,不但会让你感慨唏嘘,同时也增强故事的玄妙之感和可读性。
有人说他是菩萨,有人说他是一个癫狂之人,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诗僧或者一名隐士。
所谓,见文字,如见其人。寒山至今留下三百多篇诗作,诗作中的思想驳杂不纯,虽然大部分都是阐明佛理,但是只要仔细读过寒山诗的人就会发现,在他的诗中,几乎覆盖了中国最为核心的三种思想儒,释,道。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饱吃须是饭,著衣方免寒。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何为求佛,很简单,饿了吃饭,冷了穿衣,做好眼前事,不忆过去,不思未来。过去之事不可追,未来之事不可量,活在当下,穿衣吃饭皆是修行,不必故弄玄虚,身外求佛,到头来不过是南辕北辙。
在寒山的禅诗中,还经常喜欢用“月“字,来展现佛法中的”妙“和”空“境界。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首诗,心似月,皎洁圆满。这里的心之所以如此,就是寒山观自身之心,心之体,就是良知,良知即是”自净“是”自性“。世人之”心“被贪,嗔,痴所遮蔽,世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被五蕴所惑。将我们自己本来清净的,宛如皎洁似明月的”心“污染,迷惑。从而生出各种烦恼与诸般恐惧。我们只要将这无垢洗净,还我”心“本来面貌,则呈现”如来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