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朝这座大厦将要倒塌之时,为啥守不住一半的江山呢?
崇祯皇帝离世后,南明政权接连出现,众多忠臣义士为了让明朝的国运得以延续,费尽心思,可最终还是无法避免灭亡的结局。现在,咱们就来看看南明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1644 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梅山上吊自尽了,这事儿被称作“甲申之变”,就此,作为统一政权的明朝在历史上算是结束了。不过呢,在那些忠于明朝的遗臣看来,这可不意味着明朝就完全没了。
那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掌控了黄河流域以及长江的一些区域。在北方,和关外的清朝相互对抗,而富庶的江南地区并未被战火波及,明朝的留都南京,还留存着一套完备的政治架构。
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传到南京后,留守在南京的文武大臣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况。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均不知去向,所以只能从旁系宗室里进行挑选。
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三子福王朱常洵的后代,在当时的旁支宗室中,他的血缘关系是最为接近的。明末局势动荡,他与潞王朱常淓等宗室逃往淮安。依据明朝的宗法制度,他还算得上是个恰当的人选。然而,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曾和太子朱常洛争夺皇位,东林党支持太子,极力阻止福王登基,可谁能想到情况发生了变化呢。
当下父王朱由崧即将登上皇位,一部分东林党人害怕父王登基后会进行清算,因而极力反对立福王,打算拥立血缘相对较远的陆王朱常淓。南京兵部尚书石可法对福王也不太认同,只因福王才能一般,又喜好享乐,所以想采取中立态度,拥立桂王。
最终,父王在江北四镇的高洁、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的拥戴之下登上皇位,将年号变更为“弘光”。
然而,史可法正因如此而不再被皇帝信任,这给弘光朝廷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就像史可法所认为的那样,弘光皇帝没有作为君主的才能,南明的大臣们只顾着互相争斗,对于当下严峻的形势完全没有危机意识。相公只喜爱钱财和皇帝,还喜欢喝酒。
与此同时,北京城又换了主人,吴三桂带着清军进了关,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大战里吃了败仗,往西边撤了,多尔衮率领军队进了关,南明最大的对头从李自成变成了多尔衮。
然而那时候南明朝廷主流的想法是要跟清军联手把李自成给消灭掉,把李自成当成敌人,却把清廷当作朋友。可清廷这边呢,就只想接着打胜仗,把整个天下都统一了。
公元1645年,多铎于陕西把李自成打得大败之后,就率领军队向南进发,目标直指南京。就在这大敌逼近之时,南明朝廷内部却闹起了矛盾。左良玉在湖广起兵,要去征讨首辅马士英,马士英便把军队调往西边,去对付左良玉,这样一来,就给清军的进军清除了阻碍。
没多久,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遭到杀害。一个月之后,清军抵达南京,城下列着的勋贵大臣打开城门投降,弘光皇帝被俘虏后处死。弘光政权就此覆灭,马士英接着拥立潞王朱常淓当监国,然而潞王也没多久就投降了。
明朝宗室人数不少,可晋地的宗室没剩多少了,有当皇帝才能的更是没几个。正因没有一个能让众人信服的皇帝来领导南明,这直接导致南明的各方势力不停地内讧,都自行其是。
陆王归降之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与黄道周等人的扶持下登上皇位,将年号定为“隆武”。
与此同时,鲁王朱以海在浙东监国。朱聿键和朱以海均为远支宗室,彼此互不相服。南明诸帝中,隆武皇帝朱聿键是最具抱负的,他一心想要收复山河,让大明中兴。不过,虽说隆武是皇帝,但其实际权力极为有限,受到郑芝龙、郑鸿逵兄弟的牵制,虽有杀敌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公元1646年,鲁监国政权垮台,朱一海逃到海上漂泊。没多久,郑芝龙背叛了龙武帝,悄悄把军队撤走,让福建没了防备,龙武政权就此消亡,朱聿键被清军抓住,绝食身亡。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率领着剩下的人马往南去抗击清军。隆武帝的弟弟朱聿粤在广州登上皇位,把年号定为绍武。同一时间,明神宗的孙子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定为永历。
南明再度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绍武政权主动出击,和永历政权打得难解难分。结果还没等这双方决出个输赢,清军就打进了广州,绍武政权就此覆灭。这样一来,永历成了南明唯一被认可的正统皇帝,各地的抗清力量都愿意尊永历皇帝为正统。不过永历皇帝也是个平凡之辈,没有当皇帝的才能。
在公元 1647 年,清军把湖南给攻占了,永历就往广西跑。李自成和张献忠剩下的队伍跟南明联手,一块儿抗击清军。然而,有一些南明的官员,还是把他们当成流寇,到处给他们使绊子。
永历那小朝廷内部整日争权夺利,党争不断。原本是张献忠手下的孙可望,想要归附南明政权,不过他提出得让永历封自己为秦王。永历虽说不情愿,但还是给他封了王,可心里对孙可望充满了猜疑。而孙可望呢,打的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算盘。
曾经作为张献忠义子的李定国,对南明那是忠心耿耿,他的军队纪律严整,很受百姓拥护,连续把清军击退,还在进攻中让两名王爷吃了败仗,将湖南、广西收复了。孙可望对此特别恼火,不但克扣李定国手下人的军饷,而且还打算带兵去攻打李定国,导致李定国前功尽弃。永历帝也被孙可望控制并软禁起来,于是向李定国请求援助。
在公元 1654 年,张明振与郑成功挥师向长江挺进,这使得清朝东南沿海的局势变得十分危急。当时,李定国联络郑成功一同攻打广东新会。但是,郑成功并未按时抵达,结果李定国在新会遭到清军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人员伤亡众多。
李定国撤至南宁时,手下就剩六千人马,孙可望瞅准时机对他发起攻击。李定国决定拥立永历帝,并将其护送至云南,而且击退了孙可望进攻云南的队伍。后来孙可望降了清朝,永历政权的境况愈发艰难了。
公元1659年,吴三桂打进云南,永历帝只好逃到缅甸。第二年,发生了咒水之难,缅甸的莽白把永历帝身旁的侍卫全都给杀了。后来清军攻打缅甸,缅甸就把永历皇帝交给了吴三桂。
1662 年,吴三桂把永历勒死了,李定国得知这消息后就突发重病去世了。就在这个时候,郑成功决定去往台湾,想给南明找最后一个根据地。那时候,台湾南部是被荷兰东印度公司给占着的。
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赶走后,将还活着的明朝宗室接到了台湾。没过多久,就得知永历皇帝被杀的消息,郑成功身心俱疲,又悲又愤,就此离世。郑氏家族在台湾依旧采用永历年号,但是郑室内部纷争不停,导致局势越发不稳。
公元1683年,侍郎率兵进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向清军投降,至此,南明的最后一股势力完全覆灭。
郑芝龙被清廷押解往北京,其子郑成功对其劝阻未成,遂至孔庙哭庙、焚烧儒服,说:若父亲遇难,孩儿将来自当为父亲报仇,随后率部出海。公元1661年11 月24日,郑芝龙与其家人十几人,被清朝大臣苏克萨哈,矫诏斩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前,他面闽而终,眼睛一直死死盯着东南方向,他大声高呼:成功,我的儿,当初若不降清,何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