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张昊:在一次次回眸中,感受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实干担当|2024记者看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2025-01-08 22:24:50

开栏词

他们,可能是一年来最忙的人,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深入审判执行第一线,抓取鲜活素材,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忠实记录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他们,肩扛“长枪短炮”,指尖“笔走风云”,生动书写人民法院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扎实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不懈实践,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就是日常采访最高人民法院的“跑口记者”。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跑口记者”讲述2024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在这一年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关注人民法院的哪些工作、案件和故事吗?

一起来“围观”吧!

法治日报记者 张昊

在一次次回眸中,感受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实干担当

时光的轴轮转动,2024年,新中国第一个少年法庭一路走过四十个春秋,人民法院持续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治理水平,以法之名,全方位呵护“少年的你”健康成长。

伴随改革开放浪潮奔涌,海事审判奋楫扬帆四十载。守护好、建设好“蓝色国土”,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事审判为建设海洋强国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2024年,是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设立十周年。十年环境司法改革创新,我国四级法院形成覆盖面最广、体系最完整的生态环境审判体系,环境资源审判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持续提升。

2024年,是建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设立五周年。这些年,人民法院不断寻求保护创新“最优解”,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严保护”,以高质效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迎来“六周岁生日”。六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以高质量涉外司法审判服务涉外法治建设,善用“东方经验”化解国际商事纠纷,铺就中外当事人“握手言和”之路,向世界展示中国法院的司法智慧。

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指导人民法院改革规划和实施推进;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上线,更好服务司法审判、促进公众学法、强化社会监督;“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研发成果发布,下一步将广泛赋能法律行业……

回望来时路,看得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知责履责、实干担当,凝心聚力投身审判工作的身影;看得到人民法院“干字当头”、公正司法,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不懈努力。再启新航程,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人民法院铺陈新画卷。

代表作品

高质效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民法院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

法治日报记者 张昊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科研主体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攻坚创新,将一项项科研设想变为现实并将成果不断转化为新应用,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以来,人民法院守护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严保护”;积极服务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扩充企业转型发展空间;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严格保护科技创新成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法治日报》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了解到,2024年1月至12月上旬,全国法院受理知识产权一审案件约46万件。

这一年,人民法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严格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中的裁判规则,服务新经济新动能;加强衔接协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截至今年11月底,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新收发明专利侵权案件765件,占比近三分之一。依法审理新技术领域纠纷案件,妥善审理涉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科研仪器、新能源、新材料等专利纠纷案件,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司法保护力度。

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今年4月,最高法启动“版权AI智审”试点工作,以数字技术赋能著作权案件审判,进一步解决涉图片版权案件原创权属认定、相似度比对等难题,降低权利人维权取证难度、有力打击权利滥用和有效防范虚假诉讼,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需求也尤为强烈。人民法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三次联席会议于近日召开,共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司法保障”。

面对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的挑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建议四地法院加强研讨交流,统一惩罚性赔偿适用标准,加大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打击力度。

数据日益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质生产要素,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分享加强对各类数字成果司法保护,审结涉“虚拟数字人”著作权侵权案等典型案件经验。

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十条司法措施,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助力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服务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14条意见,出台聚力打造“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20条措施。

最高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司法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最高法第三巡回法庭)统筹协调长三角三省一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不断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司法动能。

有力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活力,离不开尊重原创、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今年6月,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发布了法庭审结的一起国内两家知名车企之间因大量员工“跳槽”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纠纷上诉案。

这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创新规则认定侵权事实、细化责任承担方式,通过司法审判彰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态度和打击不正当竞争的坚定决心。

在涉“公民个人数据保护”技术服务合同案中,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对非法获取并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认定当事人签订的涉案技术服务合同因违法而无效,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打击非法获取、使用数据行为。

在涉“线性锂电池充电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侵权案中,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强化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创新的保护,明确封装企业行为合法性的边界,促进相关行业良性发展……

这一年,人民法院持续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的司法保护力度,有力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与此同时,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垄断案件、加强反垄断司法执法衔接;加强平等保护,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2024年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期间,最高法发布8件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审判典型案例,发挥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司法保护规则“供给”方面,今年,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对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热点与难点问题予以回应。此外,还积极推进专利、商标民事、著作权、知识产权刑事等司法解释的起草制定。

一揽子实质性化解纠纷

这一年,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注重加大调解力度,帮助深陷知识产权纷争的案件当事人一揽子实质性化解纠纷。

在今年的国家宪法日,最高法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陶凯元主持五人合议庭开庭审理涉“一种mRNA(信使核糖核酸)剂型的骨关节炎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发明专利权权属纠纷。

该案各方当事人科研工作地点在广东深圳,纠纷也发生在深圳。庭审前,合议庭到位于深圳市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进行巡回审判,贴近一线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协调有关方面就地开展调解促和工作。

庭审中,合议庭促成当事人就该案和其他两起关联诉讼案件当庭达成全面和解,一揽子化解生物医药领域科研人员与相关企业的系列纠纷,保障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安心创业。

如何实现钢渣的有效循环利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课题一直困扰众多企业。而中某环保公司是在“有压热闷钢渣处理系统”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

中某环保公司以富某机械公司某项目未经许可使用其涉“有压热闷钢渣处理系统”等5件专利为由,将富某机械公司诉至法院,并拟待这5案胜诉后,再继续对富某机械公司其他同类项目的涉嫌侵权行为提起诉讼。

5案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分别上诉至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二审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和技术调查官等人专门赴山西太原进行现场勘验,查清事实。

“一判了之”虽可迅速“定分”,但案件关联的几千万的项目及后续8亿余元的项目就要停产;富某机械公司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将面临破产风险,近200名员工将面临失业。若不能“止争”,判决后还可能形成十余起新的诉讼,导致积怨日深。

案件的审理考验着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护航新质生产力的司法智慧。能否使双方从“对手”成为“伙伴”?经反复研究,合议庭确立了“实质高效化解纷争,力争调解方式结案”的工作思路。

承办法官多次上门讲法,摸清痛点堵点,逐步消弭双方分歧;反复协调双方修改调解方案十余次,历时三个多月,双方就涉案赔偿金额达成协议,中某环保公司还同意对富某机械公司后续项目进行专利授权许可,并在供应链方面积极探索合作可能。近日,双方达成了一揽子调解协议,调解书送达后,富某机械公司已按期支付有关款项。

“今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特别注重加大调解力度,大量系列纠纷得到一揽子实质性化解。截至今年11月底,法庭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的民事实体案件942件,调撤率达43.09%。”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杜微科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将充分发挥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职能作用,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法庭。

记者手记

圆满走过5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踏上新征程。《法治日报》记者曾多次到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采访,常看到法官们“忙到起飞”的工作状态,他们常说,“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就像时刻在与时间展开紧张的赛跑”。

这一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法官们通过一系列的司法实践和创新举措,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保护,促进种业、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聚焦重点领域保护创新主体,抓牢抓实规则引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切实强化担当履职实质解纷,在保护创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为守护创新的“火种”,他们还走出法庭,实地调查、巡回开庭,到当事人家门口去“解法结”“解心结”。

2024年即将过去,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记者内心不禁涌起诸多畅想与期待:什么样非凡创意的科技创新将会问世?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保护司法智慧将会闪光?这些悬念令人满怀憧憬。

代表作品

以法之名,呵护少年的你

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40周年回眸

法治日报记者 张昊

1984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议庭。

1987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成立少年刑事审判合议庭。

1991年8月,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中第一个成立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综合审判庭。

……

时光荏苒,少年法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历经40年实践发展,成长壮大。截至目前,我国少年法庭已达2100余个。

今年是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40周年。40年来,全国各级法院广大法官依法严惩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妥善审理各类涉未成年人案件,有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司法制度在人民法院的探索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健全完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人民法院为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作出了不懈努力。

创新审判机制

走进少年法庭不难发现,法庭的设置与审理其他案件的法庭有许多不同之处。

20世纪90年代初,考虑到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等特点,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在全国率先设计了以暖色为基调的U形法台,寓意以张开的怀抱拥抱迷途知返的少年。此后,各地少年法庭探索出圆形、向日葵型、空心型等圆桌审判方式,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慌、抵触心理,便于法官审判和帮教。

少年法庭坚持“寓教于审”,通过设置法庭教育这一核心环节,法官在开庭审理中专门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开导,促使其认罪悔罪,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这些是我国未成年人审判发展中,较早探索创立的工作机制。近年来,一系列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特色审判工作机制纷纷确立:

社会调查、社会观护——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引入社会力量,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调查未成年当事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听取未成年人的亲友、老师、同学等的意见,根据调查情况,及时进行社会干预和保护。

心理疏导——针对未成年当事人心理状况,少年法庭引入心理疏导和评估机制,引导和帮助他们打开心结、修复创伤。

犯罪记录封存——为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少年法庭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材料予以封存并严格保管,未经法定程序不得进行查阅和复制。

合适成年人制度——在涉案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因故不能到场的情况下,聘请符合条件的成年人到场,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家庭教育指导——人民法院发挥职能作用,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共同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

40年创新发展,少年法庭认真总结工作规律和经验,一些特色审判工作机制中部分成熟的经验做法已被吸收成为法律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司法解释、指导意见等来进一步指导少年法庭更好地开展工作,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人民法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少年审判问题研究,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为完善未成年人审判制度、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全面加强保护

近年来,我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惩处、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法律不断发展完善。

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也是人民法院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有效回应社会关切的必然要求。

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杀害、性侵、拐卖、虐待等犯罪行为,严重挑战法律和社会伦理底线,人民法院坚持依法严惩,该判处重刑乃至死刑的决不姑息。

2020年11月,在“百香果女童”案中,最高法指令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依法改判被告人死刑,彰显了人民法院对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从严惩处的鲜明立场。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放在更重要位置予以考量。

2014年12月,最高法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2015年2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全国首例由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法院判决撤销父母监护权,由民政部门担任小玲(化名)的监护人,沉睡多年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条款随之“苏醒”。

加强未成年人全方位保护,人民法院在审判中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观念,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防范化解未成年人被侵害的风险,推动事后救济保护向事中、事前预防治理转变。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传递司法温暖,传达出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关爱。

2020年初,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小吉父亲被害案件过程中,获悉其家庭条件困难,帮助其申请了司法救助金。办案法官不远千里将司法救助金送至四川大凉山小吉家中,并与监护人签订司法救助金使用监管协议。

最高法党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在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但不纵容。同时,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持续做好回访帮教,落实犯罪记录封存。推动涉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严格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强化综合治理

“法官妈妈的到来,像是一道光,拯救了我,帮我彻底打开了心结。”

“我已迷途知返,即将扬帆远航,同时祝愿您一帆风顺。”

……

这些是少年法庭的法官们珍藏着的,涉案失足未成年人在感谢信中表达的肺腑之言。四十年来,许多失足未成年人经法官帮教后被各大院校录取。

“法官妈妈”“法官爸爸”是那些失足未成年人对少年法庭法官们的亲切称呼。尚秀云、李其宏、顾薛磊、陈海仪、贾建平……一位位少年法庭法官秉持公正与良知,播撒爱与希望,让蒙尘的少年时光再度绽放光彩,让搁浅的梦想之舟重新扬帆起航。

40年来,在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审判工作中,人民法院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为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后,积极开展回访考察、跟踪帮教。

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案件中,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优先立案、快速审理、及时裁判、高效执行。在审判过程中,注重通过调解实现最佳办案效果。

40年来,人民法院注重强化综合治理,大力推动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建设,形成党委领导、各方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格局,推动落实“六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融合发力,凝聚起未成年人保护强大合力。

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全国四级法院开展主题开放日、模拟法庭、送法进校园等法治宣传活动,不断创新普法形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发挥法治副校长职能作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矫治教育规定”等作出部署,对新时代人民法院进一步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的少年法官,既是审判员,更是燃灯者;既要让违法犯罪的行为得到惩处,更要让折翼的雏鸟重新飞翔!”从事少年审判工作28年的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海仪如是说。

少年审判走过4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再启新程,守正创新。人民法院坚持未成年人审判专业化发展方向,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迈向更高水平,为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作品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司法智慧

今年上半年最高法开展国际司法交流合作综述

咨询总量超65万条 答疑率近85%

法答网汇聚司法智慧“实力宠粉”

实践与理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人民法院携手高校做好人才教育培养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