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钓鱼的人中,往往有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能在垂钓过程中,竿下能有那一条大尾巴。
有的钓友更是将这一点说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只想钓大鱼,对小鱼压根没有兴趣。
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却常常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到最后最终还是没能抓住这个神奇的尾巴。
那么到底是什么具体原因造成了这一状况呢?
和笔者一起来看一下,在追求钓大鱼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大鱼的概念。在钓鱼过程中,大鱼其实和小一样也有着很大的概念性差别。
首先大鱼可以从体型角度考虑,那么在这方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鱼的斤数。
一般来说在10斤左右就可以称为大鱼,而有一些超过50斤的就可以称为巨物了。
如果从体型结构来讲的话,其实比例相对比较均匀、强壮的都可以称为大鱼。
但如果要从个体性来看,那么由于鱼的种类差别很大,因此相同斤数、不同比例或者强壮程度的个体不会都被称为大鱼,比如草鱼和青鱼以及鲶鱼。
而有些小体型的小品种鱼类也并不比大体型的大品种更好钓,比如小白条和小鲫鱼。
那么从地域性和生活习性上来讲的话,其实越来越少的野生大鱼其实也并不被人们广泛接受,这主要是由于水域环境变化所造成的。
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大鱼多是指我们水库、养殖场中所养殖的大个体,用于食用的大、好吃的大、好钓的大。
但这些大个体往往是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发展所形成。
而且也由于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许多水域经过开挖之后,已经不适合养殖大型野生鱼类种群,同时这些大型肉食性野生个体也不断向外辐射。
因此在我国很多地区,大型肉食性野生个体已经几乎绝迹了。
所以饵料的新鲜程度对于大型肉食性野生个体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只能寻找适合它们生活环境的其他食物。
不适合的选择。钓大鱼我们要先改进自己的习惯,首先最常犯的错误就是频繁换钓位以及急于尝试新钓位了。
其实老钓位容易吸引小鱼,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新钓位则难以预估是否合适。
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钓友来说,很快就能够判断一个新钓位是否适合目标群体生活,这主要靠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
- 首先,从自然条件来看,该区域是否存在适合目标群体生活的大型岩石,以及地下地形是否复杂;
- 相应地球水中植物生长情况;
- 水流速度;
- 搜索食物的难易程度。
如果以上条件中适合目标群体生活过半,就可以考虑此区域可能出现目标群体;
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要看该区域是否偏僻安静,人为打扰少;
夜间光照强度,过亮容易吓到目标群体;
水域面积以及深度;
最后则是从天气条件来看,该区域是否适合目标群体生活的天气条件,比如温度、湿度等;
一旦新钓位上满足条件越多,则越能被其认为相对较优;
根据此经验法则,最佳选择是能够满足以上多个“必须”,其他多个“应该”的地区。
当我们掌握了这一技能,就能够更快地找到新的靶位,避免了盲目尝试新钓位带来的时间浪费和累积的挫败感。
其次就是对于浮漂的问题,在钓大鱼的时候,如果浮漂调过灵的话,会导致捕食反应灵敏,但对其威胁十分敏感,由此选择逃跑;
举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
一只小鸟在面对捕食者的时候会发出惊叫,而悬挂着的风筝又悬挂着其生存的重要,而且会被风吹动,不会静止,于是一旦触碰到捕食者就会敏感地逃离;
反观调得太不灵魂的时候,就会促使捕食者慢慢接近,到最后发现风筝没有悬挂,其发现晚之时,就错过了捕获获利时间;
所以说,浮漂调灵不好能钓到大鱼,要考虑到以下条件:
准备蹲点或者移动钓;
有无底饵以及饵料种类和数量;
使用何种诱饵以及诱饵投喂方式;
水深与鱼线长度一致;
下竿位置与底线关系;
尽量宁静。我们要相信,不光是我们希望钓到更大的,更大的鱼也希望进攻我们的钩子;
在我们垂钓的时候,鱼看见垂直于水面的竿下浮漂就不断产生好奇心,于是就来试探一下浮漂什么意思。
若是浮漂一动一静之后,饵料肯定吸引着鱼,然后就想搅起水波来,并且随着时间越来越长,相信把饵料吃掉会更加好,于是慢慢游去吸食饵料。
这就是诱饵吸引着鱼儿的过程,而不同的是在诱饵吸引着鱼儿的时候,我们需要扮演一个角色,那就是隐蔽。
隐蔽性越强,越能吸引到目标对象,因此尽量选择那些没有太多人经过,安静且没人发现水域,同时让鱼儿有生存安全感,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诱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