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改变时局的关键人物,从近代以来来看,张学良无疑是扭转时代战局的关键人物之一,从父亲张作霖手中接下东北三省政权时的他才不过27岁,年轻和单纯让他成为了苏联、日本和国民党三方势力拉拢的对象,同样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痛感国家分崩离析、民族前途未卜,发动的西安事变也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只不过在这背后却是他以几十年失去自由的惨痛代价换来的。
1990年重获自由的他也已经是个年近90岁的老爷子,重获新生的张学良举家前往美国,没想到原来的旧将吕正操从大陆也前往美国看望‘少帅’,当时吕正操希望张学良能和他一起回大陆,不过听完这番话后张学良竟然没有一口回绝,倒是提出了三条要求。
那么张学良提出的要求都有哪些,最后事情的结果又如何呢?
张学良与吕正操1904年,吕正操出生在奉天海城,作为出生长大在那个时期的东北人,吕正操和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一样,对这片土地非常热爱。
20世纪初的中国是混乱的,那个时候的东北还远远没有后来的繁荣富强,列强瓜分百姓流离失所成为当时城里城外见惯不惯的场景,也正是于此才在吕正操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吕正操的家庭条件不好,仅仅上了四年小学后就被迫回家务农,心中的报国之志也只能暂且放下。
18岁时吕正操离开家乡,在奉天等地找点营生,误打误撞知道了张学良在组建一支新的卫队旅,而且这支卫队旅和以往不一样,它不看重出身和关系,只关注个人的能力,此消息一出立马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争相报名。
张学良的名号在东北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帅张作霖也许在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是在当时的东三省却有着绝对的威望,吕正操自然知道这个机会难得,报名后他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卫队旅的一名普通士兵,就此开启了他军旅生涯的新篇章。
第一次直奉大战的失败为整个奉军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正是在这件事的影响下,张学良开始大力整顿军队风气,以他和郭松龄的三八两个旅为试点开始推行新军纪。
在张学良的鼓励下,吕正操考到了讲武堂,在1925年毕业后他也迎来了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那就是第二次直奉大战。
节节胜利和东北军每到一城的兵不血刃让吕正操变得越来越自信,但是在一场场战争的杀戮背后,他时常反问自己:“这是我理想的革命吗?这是我要奉献终身的事业吗?”
与此同时郭松龄和张学良也有着同样的困惑,只不过一个耐不住性子发动了兵变,一个又被杨宇霆等人抓住了小辫子,属于张学良等人的新军队也就胎死腹中。
当年年底,吕正操拒绝了给他升官的任命,转头回到家中干起了农活。
郭松龄死后,张作相等人力保张学良整顿军纪,这才又有了吕正操的二次出山,他不愿意为了老派军阀的利益打自己人,那样的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直到张学良亲自出面许诺给了吕正操报国杀敌的要求,吕正操这才同意做了张学良的副官,重新回到奉军队伍。
“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罪名1928年在接连对日本人的敷衍和失信后,大帅张作霖失去了日本人的信任。
皇姑屯事件的爆发让中日关系,尤其是关东军和东北军的矛盾摆在了台面上,张学良等人从天津回到奉天,在张作相等人的辞让下,张学良继任东北军司令长官,那一年他才不过27岁。
老帅的死和少帅的上任让东北军全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就连吕正操当时都觉得,张学良迟早要和日本人打上一仗,只不过是早晚的时间问题,不说别的,他自己亲爹的仇总得报吧。
但是令吕正操、东北高层没想到的是,年轻的张学良在各方势力中难以斡旋,无奈之下他选择了东北易帜的道路,而投诚的对象则是蒋介石的国民党。
对于少帅的这个决定,吕正操多少有些难以理解,但木已成舟再难更改,这也成了改变东北军和少帅命运的一个决定。
政治是一场摆在桌面上的博弈,对于已经决定易帜的东北军,蒋介石显然有着更多拿捏张学良的鬼点子,本来有着飞机火炮等旧中国时期最先进武器装备的东北军没想到却成了蒋介石国民党肢解的对象。
但是对于张学良的这些做法,吕正操还始终相信着他是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完整的大局考虑,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得与日本人发生摩擦。
对于蒋介石的密令,张学良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蒋某人的信任还是成为了压垮东北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未放一枪导致东北沦陷让吕正操等人心中难以接受,对于他们这些纯粹的军人来说,上战场和敌人刺刀见红是他们的职责使命。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吕正操找到了张学良:“我部据守长城各口,部队情绪高涨,可由守转攻。”
已经被吕正操说服的张学良正要收复热河,可计划还没实行,全国国民的怨气就让蒋介石不得不拉一个人替自己垫背,张学良显然是那个牺牲者,通电下野做了蒋介石的‘替死鬼’,抵消了民众怒气,但是也让他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丑恶嘴脸。
多达半个世纪的别离1934年,张学良再度回国,蒋介石还想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张学良替他卖命,可民族的仇恨和国家的混乱让少帅不愿再耽搁下去,1936年西安事变的悍然发动让蒋介石措手不及,同时吕正操等人先前也丝毫未发觉。
在西安那段难熬的日子,吕正操陪着张学良一起度过了那段黑暗迷茫的时间,也正是那段日子和周恩来的接触让他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离不开共产党人的从中调停,但是事变平息后,张学良却执意要送蒋介石回往南京,没想到这一去就是50多年。
被扣押的张学良从36岁就“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被幽禁的他也让吕正操不断回忆起在机场二人相别的最后场景,怀揣着这份感情,吕正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革命运动中上战场杀鬼子,完成少帅未完成的事业和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可无论官职做得多高,在他心中一直放不下被扣押的少帅。
每次有台湾朋友到大陆探亲访友,他总要对方给张学良送去一些东北故土的特产,直到1990年,张学良的处境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也获得了前往美国探亲的机会,得知消息的党中央立即安排吕正操前往美国和张学良进行对接。
1991年,吕正操到访旧金山,5月29日在张学良家中收到了热情款待,分别之时两人才不过30多岁的年纪,如今时隔55年再度相见,两位老人相拥在一起久久不能释怀。
老友相见自然格外开心,互相诉说着这几十年的故事,尤其吕正操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张学良更是不少耳闻,寿宴前夕,吕正操试探性的问起了张学良:“有没有考虑再回大陆,将军的眼疾说不定在那里可以医治好。”
张学良自然知道吕正操这番话的含义:“我明白你的意思,时机到了我会回去的,不过我有三个条件。”
吕正操忙说道:“只要将军肯回故土,一定会提供好各种便利条件。”
张学良正色道:“我不要特权,我的三个要求是不要欢迎、不见记者、不受恭维。”
吕正操听完以后十分受触动,忽然回想起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他也更加明白,少帅还是那个少帅,除了年纪其他都没变。
回国后吕正操一直为张学良回归大陆一事东奔西走,只不过因台湾当局和张学良本人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这也成为了二人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结语:张学良一生褒贬不一,但在民族大业和国家前途上他却自始至终未曾犹豫,正是应了那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惧江湖万古流”,以个人之身承担民族之希望,放之古今中外也未曾有几人能做到,这也是历经几十年吕正操等人对他仍心怀感恩怀念的根本原因,民族英雄张学良伟大事迹也值得时代歌颂。
史料来源:[1]赵杰:吕正操与张学良白首相聚[J].文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