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务员素来是薪高粮准,历来有“铁饭碗”之称,流失率极低,团队稳定,但这两年却掀起了汹涌的辞职潮。根据政府资料,在2021-22年度中,一共有3734公务员跳船不干,占整体编制的1.89%,升幅惊人。在这批辞职大军当中,40-49岁的公务员有899人,比前1年飙升近两倍,逆转了几十年来这个年龄段公务员极少离职的走势。至于30至39岁的中青年公务员,也共有1299人辞职不干,比前多了逾90%。这些简单的统计数字显示,政府在挽留人才方面,情况与走势都不甚乐观。
传媒的一些评论提到,有两名不同部门的前高级公务员说,吹起这股逆风的主要原因有4个,居首位的是“公务员常俸制被废除”。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区首届政府上任,其中担任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的是能力与品德极富争议性的林焕光。在他与时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的力推下,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决定对公务员队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当中包括重整工作流程、精简程式、架构检讨,目标是把公务员编制数目由2000年1月的19万8千人分7年压缩至约16万1千人。
布局完整、去芜存菁的改革绝对是好事,但林焕光的短视与无知却为社会埋下了已经不能清除的祸根。笔者当时在香港警队总部人事部驻守,工作之一刚好是负责员工薪金与福利这一块,亲身经历了这一股名为所谓改革,实则是祸及将来,而且无法纠正的歪风,至今对当时主政者的鼠目寸光、智术短浅印象犹新。
鲁莽废除长俸制
为了所谓节省每年公务员的常俸支出以及好大喜功等原因,林焕光同时把香港百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公务员长俸制”鲁莽地废除,但当时香港政府的财政极为丰裕,并不缺钱。从2000年6月1日起,新入职政府者不再享有“公务员常俸制”,而是一律硬性规定改用“强积金制”。笔者当时身在警队总部人事部,负责在警务人员的薪酬与福利条件方面与公务员事务局对接,一眼便看到此改变的负面影响重大深远,虽可每年节省不少常俸支出,也对政府当时力推的“全民强积金制度”发挥了支撑作用,但后遗症极大,且基本上无药可治。
笔者曾向时副警务处处长(管理)进言,说公务员队伍之于香港社会,犹如身体的脊梁骨,稳定性、可靠性胜于一切,不能为改而改,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所谓节省。每年的常俸支出是用于维持队伍稳定与士气,金额虽大但性价比却高,绝对不可摇动,否则便会产生不能预估的冲击波,岂能便改?副处长回答,他也同意这都是事实,但特区政府执意要做,如之奈何?
“公务员常俸”的计算是,随着年资的增加,退休金的增长则越大,越能发挥挽留人才的作用。公务员常俸分两笔,第一笔是在退休时收到的一次性“大粮”,另一笔则是按月发放的“退休金”,每年会随着通胀甲类指数上调,是公务员“跳不跳船”的最大考虑因素,特别是干了十多年或以上的一批。很多能力上佳的40-50多岁长俸制公务员之所以没有被猎头公司动摇跳槽,主要原因在于此。
公务员稳定性的重大隐患
“公务员强积金”则刚刚相反,是公务员队伍长远稳定性的重大隐患。有关法例规定,公务员选择离开政府,到私人公司任职,都有权把所累积到的强积金带走。换句话说,“公务员强积金”丝毫没有挽留人才的功能。对私人公司来说,这基本上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可以因时制宜,在缺人时能以极高的工资在外面挖角。但是,对于事事讲究制度程式的政府来讲,这个做法完全没有可能,而且一些如政务官、执法人员等工种,在私人公司根本不存在,挖无可挖,只能自己慢慢训练。这是弊病之一。
公务员的另外一个留下不走的考虑是丰厚的买楼津贴,但为期只有10年,之后在福利上便基本上与政府两清,只有每月薪金多少的考虑。当十多年过去,年轻的公务员已经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这时买楼津贴也已经拿尽,能干尤其是拥有特别专业技能(如商业调查科、政要保护组等警官)、广阔官场人脉(如建筑署主管与工程师)的官员遭私人公司挖角的机会大增,只有那些碌碌无能,无人问津的官员会留下。结果是,特区政府变相成为私人公司的人才训练场,随着时间消逝,公务员队伍里越来越多“萝底橙”,而当中不是太差的就成为高官与部门首长。这是弊病之二。当然,也不排除有理想与奉献社会精神的人会留下,但有多少就天晓得!
以上种种还没有把近年“港独”作乱的负面因素计算在内。在颠覆团伙的蛊惑下,不少公务员提早离开队伍,年长一些的移民或享受生活,年轻的一辈则加入私人公司,反正强积金可以带走,房屋津贴也拿完,完全没有任何留下的经济诱因。刚踏足社会的“黄丝”则不太愿意加入政府,一来已是被洗脑,视加入公务员为所谓背弃“原则”,且除了工资稍高之外,废除了长俸制的政府工作已经没有了可保老年生活无忧的独特优点,倒不如加入私人公司打拼。
对官员来讲,对滞后性的无知是一个要命的缺点,官越大越致命,偏偏香港不缺这一类人。23年前,特区政府废除了“公务员常俸制”,今天,公务员离职率奇高,成功招聘率奇低,正是“前人鼠目寸光种祸根,后人泥足深陷暗叫苦”!如何拆招,还看现届政府的智慧与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