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围攻城池,一般不超3个月;湘军攻城,可以持续3年,甚至是4年。太平天国为何失败?根本上说是实力不足,没有拼消耗的资本,容易被拖垮。
湘军很厉害吗?答案是否定。严格意义上说,湘军并非朝廷军队,也不是一支具备近代化特征的部队,是从团练中脱胎而来的私人武装。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首义五王”时代结束,信仰崩溃,清军则全面反扑,还得到列强支持。
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还能持续8年。如果算上赖文光在北方战斗,则持续12年,直到赖文光兵败扬州,被清朝凌迟,太平军才算淡出舞台。
如果湘军真的这么厉害,按照网友所说的:“陈玉成、李秀成看到鲍超就得绕道走,鲍超吊打太平军名将”,湘军又怎会花了12年才搞定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
鲍超,充其量是猛将,还不是主帅。如果他自己这么强悍,清朝直接让他出去打仗,把陈玉成、李秀成消灭,又怎会导致地方督抚势力增强呢?
从清太战争看,湘军战斗力谈不上多强,太平军也不是很差。太平军人数虽说很多,但几乎都是杂牌,精锐力量则是两广老兄弟,以及湘军招收的天地会、矿工。
无论是湘军,还是太平军,所运用的战术都很常见,也谈不上创新。湘军是典型的堡垒战术,进行“围点打援”,铁了心拼消耗;太平军也有堡垒战术,但主要还是“围魏救赵”。
无论是围点打援,还是围魏救赵,都是传统战术。但是,冷兵器时代,以攻取城池为目标的战斗,大多进行围点打援,曾国藩、胡林翼是如此,太平军也一样。
攻打坚固城池容易吗?答案是否定,除非对方不敢防守,闻风而逃;若是留下来坚守,则往往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耗死城内守军,方才破城而入。例如,盛唐时期的哥舒翰,数万大军攻打几百人驻守的石城,损失惨重,才勉强拿下。
围攻坚城,就是打持久战,拼消耗,看谁先垮下来。所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是经济实力,有没有长期打下去的资本,这在湘军、太平军之间尤其明显。
太平军围攻城池或者堡垒,一般不超过3个月,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物资补给跟不上。随军携带的粮食,不足以支撑长期作战;一边打仗一边筹集粮食,补给也不稳定,从而动摇军心。
太平军攻打桂林,持续一个多月,撤围北上。围攻长沙,持续八十多天,杨秀清无奈撤军。攻打武昌,花了二十几天,湖北巡抚毙命。攻打南朝,九十几天,赖汉英无功而返。攻打庐州,一个月破城,杀安徽巡抚江忠源。
林凤祥北伐军,围攻怀庆二十几天,也不能获胜。要知道,野外作战,林凤祥北伐军横扫清军,但攻打坚固城池,未必就可以。石达开攻打衢州、宝庆,都是持续2个多月,损失惨重,无奈撤退。
李秀成攻打雨花台湘军大营,自己从苏州出征前就说四十多天结束战斗。结果也是如此,大战46天后,李秀成、李世贤兄弟断了粮食,只能结束战斗,即便他们多次撕开缺口,还打伤了曾国荃。
反观清军,无论是八旗、绿营,还是湘军,围攻城池、要塞,可以持续几年不间断。例如,围攻武昌,从1855年初胡林翼进入湖北开始,到1856年12月韦俊撤离,差不多2年。
胡林翼、李续宾围攻九江,从1854年底算起,到1858年5月城池陷落,差不多4年。一个简单事实,石达开取得湖口大捷,但湘军塔齐布所部还是围困九江,包围并未解除。
胡林翼、曾国藩东征,围攻安庆,持续一年半。湘军围攻南京,则花了2年多时间,耗死城内守军,然后地道破城,曾氏兄弟夺取灭亡太平天国首功。
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第一次围攻南京长达3年。第二次围攻也是3年左右。僧格林沁、胜保北方军团,关外八旗精锐悉数出动,围攻连镇与高唐,也耗费差不多一年。要知道,连镇守军一千多,高唐600人,清军包括团练,大约3万。
湘军能坚持几年,无论情况怎么变化,都不会轻易放弃“围点打援”,就像曾国藩所说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拼消耗,看谁能熬下去。太平军就不行,因为补给不稳定,不能快速破城,只能等着撤退,经不起消耗。
究其原因,就是清朝、太平天国之间国力差距太明显。太平天国疆域小,虽说占据江南财税富庶之地,但不能有效管理,除了占据城池,许多乡村依然在清朝手中。即便是占领城池,太平军也不是完全控制,周边就有清军驻扎。
对太平天国而言,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不应该过早建立根据地,而是先想办法组织大规模会战,消灭清军有生力量。此时,可以先采取黄巢、李自成等人的流动战术,扰乱清朝统治秩序,然后才建立基地,在群雄逐鹿中找机会。
先建立基地,意味着什么?以狭小的疆域,短缺的资源,面对体量庞大的清朝围攻。此时,太平军分兵镇守城池,兵力分散,攻守之势异也。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离不开几大因素,一,冯云山,萧朝贵之死,冯云山是太平军的魂,萧朝贵是著名的猛将,二巅峰期间没有全军北伐而是定都天京,三内蚝,天京事变杨秀清之死,太平军最有谋略的军事家,后期陈玉成李秀成加一起也是不如杨秀清。四洪秀全愚眛无知,封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