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曹操的表现看起来非常奇怪。
218年七月,刘备进军阳平关,开始了对汉中的进攻。
当月,曹操立刻在许昌开始治兵,两个月后即到长安,准备援救汉中,其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
然而,在此后的大半年里,汉中战场打得热火朝天,刘备斩杀夏侯渊,掌握主动,而曹操却纹丝不动。
直到219年三月,曹操才慢悠悠来到汉中。
准备了这么久,是憋了个大招吧?
并没有。
219年五月,在和刘备相持了仅仅两个月后,曹操就晃晃悠悠撤到了关中,放弃了汉中!
曹操这是在弄啥呢?
出事了前面咱们说到:刘备攻汉中,曹孟德立刻开始治兵,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
那么,为何又拖拖拉拉搞了大半年才来汉中呢?
因为:出事了!
九月,曹操到长安治兵。
十月,南阳爆发叛乱。
南阳爆发叛乱的直接原因,就是曹操为入汉中作战而在当地征发徭役而引起反抗!
这场叛乱,引发了三个严重后果。
1、南阳及周边地区暂时瘫痪,无法为征汉中提供支持。
侯音叛乱,规模大约几千人,不算大。
但是,他们占领了宛,并坚持了3个多月。
如此,周边地区陷入瘫痪状态,难以为曹操进军汉中提供支持。
而事实上,在曹操原计划中,南阳等地是此次作战的主要支持点。
2、曹操被迫减轻征发力度。
乱的只是南阳一地,可是,显然,如果再大举征发,那么,其余各地也会进行叛乱!
过去的几年,曹操连续进为魏公、魏王,其代汉只有半步之遥!
一旦”拥汉派“、刘备与不堪重负的百姓搞到一起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曹操当然只能适当减轻征发力度,减轻人民负担,从而被迫牺牲用兵效率!
3、重新考虑对汉中的策略。
汉中,是蜀之门户,所谓”无汉中则无蜀矣“,曹操当然希望能够控制住汉中,以之为伐蜀基地!
但是,汉中与曹操统治的其他地区交通困难,曹操每次大举入汉中都需耗费巨大。
4年前,曹操打过一次汉中。
那一次,曹操以关中、河东为粮食供应基地,千辛万苦筹集物资,打到阳平关。
可是,打到阳平关,相持不下,曹军就粮草不济,准备退兵了。如果不是退军过程中运气爆棚,迷误中闯入张卫别营,加上刘晔、夏侯惇的当机立断,曹军那一次就会无功而返!
如今,虽然汉中大部分地区在曹操手中,但这次的仗要更难打!
首先,刘备军的素质、规模都不是张鲁军可比的。
其次,更重要的是:即便此次能击退刘备,又如何呢?
汉中在地缘上与巴蜀成一体,又是刘备必争之地!
刘备每次来争,曹操都大举入汉中对决,曹操是吃不消的!
所以,对于汉中的策略,曹操只能重新考虑!
要么,你夏侯渊、张郃,靠自己的力量守住汉中,无需曹操再大举征发。
要么···就只有迁徙汉中百姓,主动撤离汉中!
而形势的发展,使曹操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选择:迁徙人口、主动撤离。
难以持久在曹操进入汉中前,曹操已经非常清楚:难以持久!
因为:物资补给,比上次将更加困难!
上次,曹操走的是武都道,虽然也是”山行千里“,但其实还是相对好走的。
这一次,刘备在攻汉中之前,已经”断绝内外“了。
张飞、马超虽然在下辨作战失利,但依然封锁沮道,使曹操无法从上次的武都方向进入汉中。
而尽管徐晃在马鸣阁道击败了陈式,但刘备军还是控制了马鸣阁道!
如此,曹操进军汉中,只能通过褒斜道了。
褒斜道,曹操称为”五百里石穴“,沿途多为悬空架设的木制栈道,险要而容易遇伏击。
如此,一来,曹操需要派先头部队扼守道中险要后才能通行,影响了行军效率。
二来,物资运输的难度是更大了!
后来,诸葛亮是在精心打造了木牛流马等针对性运输工具后,才敢走此道进军,而当时的曹操,以传统的粮车,要通行褒斜道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当然,这里咱们只说了汉中方向的问题。
要知道,当时,荆州方向的关羽、江东孙权,也在战略上威胁着曹操!
所以,汉中之战,曹操注定不能持久!
刘备的策略,使曹操陷入绝对被动在准备了大半年后,曹操终于去了汉中。
可是,听说曹操来汉中,刘备却十分淡定:虽曹公亲至,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一辈子没少被曹操虐过的刘备,此时哪来的底气呢?
因为,刘备已经牢牢掌握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刘备已经掌握了汉中作战的主动权。
尽管在张郃、郭淮的阻击下,刘备没有渡过汉水,也没有夺取阳平关,但是,由于汉中曹军只能坚守,无力发动攻势,因此,刘备军迅速控制了大片险要地区,并设立了相应的补给线。
如此,刘备只要坚壁不战,曹公就无能为也了!
刘备军的表现,加重了曹操的困难刘备军不只是坚壁不战。
刘备军还不断破坏曹军粮食储备,增加其困难!
最著名的一次,就是黄忠、赵云的汉水之战了!当时,曹操将米运到北山下。
黄忠率军去夺米,到期未归。
赵云率领数十骑前去察看,路遇曹操大军。
赵云指挥骑兵边图集曹阵,边退却,曹军被冲散后又恢复阵型,追至赵云营地。
赵云打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操怀疑有伏兵,主动退却。
赵云军擂鼓震天,用戎弩在后射击,曹军惊怕,自相踩踏,很多人落入汉水溺死!
后世许多史家将此战作为曹操被迫退却的重要原因,将功劳归于赵云。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客观的。即便以汉水之战而言,赵云的事迹虽然精彩,但夺米立功者,不是黄忠吗?
而且,汉水之战只是一次小规模冲突,无论是实际杀伤还是影响都不应高估。
但是,此战背后所反映的内容,则表明:刘备军的行动,使曹操难以在汉中坚持下去!
当初,曹操是靠在官渡袭粮草而赢得北方的,对粮草不可能不重视。
但是,黄忠居然就能掌握曹军存粮之地,并率领部分军队直接夺米。(注意,是夺米,不是去烧粮草,嚣张得狠!)
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赵云的事迹虽精彩,但是,赵云是没有救到黄忠的!而黄忠依然全身而退了!这表明:无论黄忠是否成功夺米,都是来去自如的!
显然,这表明:刘备军控制了山险、高地,因此居高临下,能对局势洞若观火!而多山地区割裂的地形,又使曹军无法以足够强大的兵力守护粮草!
曹公的部队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但却被赵云数十骑冲散阵型···
长坂坡七进七出是小说情节,但在崎岖山路,兵力不容易施展,以至于曹军被数十骑赵云军冲散阵型,居然看着赵云少许人马退回营地!
曹公用兵如神,素以善识虚实而闻名,但却被赵云简单的“空营计”所欺骗!
诸葛亮“空城计”是小说情节,但是,在复杂山地,确实是天然设伏地形,曹操担心中伏是自然之事!
显然,这些都表明:在汉中,曹公虽能用兵,曹军虽能征战,但皆“无能为也”!
而黄忠、赵云的汉水之战,本身未必对战局有多大的影响。
但这表明:刘备军拥有随时威胁曹军粮草等关键环节的能力!
那曹操在汉中还有什么好坚持的吗?
曹操的战略调整以曹公之明,曹操当然知道不应该选择继续在汉中耗下去!
汉中,无论如何是守不住了!
即便透支力量来守,对全局也是不利的!
汉中之地,该放弃了!
曹操最后能做的,就是夺汉中之民,破坏汉中的经济基础。
于是,曹操加快步伐,将所控制地区的汉中之民悉数迁走!
注意:在此之前,曹操已经让张郃从三巴地区迁徙了大批人口到了汉中,如今,也一起带走了!
也就是说:曹操将汉中地区的大部分人口以及三巴地区的部分人口,皆迁走了!
群雄角逐,争的既是地盘,也是人口。
而在人口较少的汉末时期,人口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地盘!
如此,汉中之战,刘备虽然胜利了,但是“得其地不得其民”。
如此,刘备难以如当初的高祖一样,以汉中为基地,“还定三秦”了!
刘备要再北进,需要将物资从蜀地先越过大巴山到达汉中,再由汉中翻越秦岭,难度极大!
而如果要使汉中恢复部分经济,需要屯田,又是耗费时日!
曹公失去了汉中,汉中不能成为曹操南下攻刘备基地;但是,汉中也暂时不能成为刘备继续北进的基地了!
如此,曹公汉中虽败,但曹公的西北暂时是安全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曹操自灭张鲁后,就已经对汉中部分人口进行了迁徙,可谓是未雨绸缪!
汉中之战,曹操治军大半年,出兵后仅仅两个月就败归,主要是北方地区战乱已久,难以支撑其再大举对汉中用兵,加之“拥汉派”的威胁,内部问题严重。
在建议刘备果断进攻汉中时,法正对曹操的形势一针见血,指出曹操“内有忧逼”,可谓眼光精准毒辣!
而在此情况下,刘备正确的应对策略,则使曹操无机可趁,在汉中难以与刘备争衡!
这种情况下,曹操调整策略,放弃汉中,将重点转移到迁徙人口,是精准高明的!
如此,曹公虽败于汉中,仍不失为杰出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