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疯狂了!
短短一天时间,23家上市公司宣布进行股票回购或增持,并且这些操作大多是通过贷款筹措资金完成的,涉资金额已经超过百亿人民币。
23家,这是个什么概念?资本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切似乎在提醒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浪潮正汹涌袭来,而市场可能并不如看上去那般平静。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股市震荡、资金流出、宏观经济环境承压,导致很多公司股价接连下跌,投资者信心不足。为了提振市场信心,很多公司选择回购股票,企图通过人为制造的需求拉升股价。而在资金流动性相对紧张的背景下,这些公司更多地依赖银行贷款来完成回购。政策层面也未必对这样的操作持反对意见,甚至可能默许甚至鼓励,因为股票回购在短期内可以提振市场信心,避免出现更大规模的抛售潮。
不过,这种通过贷款进行股票回购的行为实在耐人寻味。贷款回购看似是一种双赢策略:企业既能提振股价、稳定股东信心,银行又能获得回购贷款利息,资本市场也暂时得以喘息。
然而,这实际上是把风险埋在未来。
贷款回购本质上是通过借贷来提升短期市值,换句话说,企业拿未来的收益来支撑当前的股价。如果企业未来业绩增长无法匹配回购贷款成本,那么这一切最终只会变成一个更加危险的负担,甚至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二次震荡。
23家公司的共同动作足以说明,这已经不是某一行业或单个企业的孤立行为。这是一次集体的“保卫战”,在政策导向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更多公司或许将加入这一回购队伍。有不少人都觉得,接下来会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宣布类似的操作。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在通过贷款进行回购时,市场是否能够真正复苏?或者说,什么时候能够复苏?需要什么样的回购规模才能实现?
事实上,贷款回购并不能改变市场的基本面。股票价格的本质反映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未来预期,而不是短期的资金运作。
这种通过贷款推高股价的方式,只是在制造一个虚假的繁荣景象。正如有评论所言:“左手倒右手”,企业一边借钱回购股票,一边又承受越来越大的财务压力。如果未来盈利无法覆盖贷款成本,这场游戏的结局恐怕不会乐观。
总之,这次集体性的回购行为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有人戏称,这只是上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以保持股价的上升趋势罢了,见怪不怪。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