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人跟辣椒的缘分那可真是从对方看对眼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不管是西南人的火辣劲还是西北人的温润感,反正就是到哪都能找见它的影子,其实这玩意还真不是咱家原产的。
湿气重的云贵川一年四季雨水多得很,当地人吃辣椒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早上一碗面汤到晚上一顿火锅,离不开那股辛辣劲。
街边小店飘出来的麻辣香总能勾起食客馋虫,不管是重庆的小面摊还是成都的串串香,那股子辣味钻进鼻子里就让人走不动道。
西南这边的人做菜特别讲究辣椒的搭配,二荆条算是标配了,要是想要够劲还得来点朝天椒,再配上几个灯笼椒提香。
辣椒在这边不光是调味品,更是老百姓养生保健的一味中药,祖辈们都说这玩意能除湿气,一到下雨天就得多吃点。
有意思的是各家各户做辣椒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喜欢把辣椒磨成粉直接热油一泼,有的非得小火慢炒才过瘾。
这边的人还特别喜欢把辣椒炒到微微发糊,说是这样做出来的辣椒油特别香,本地人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糊辣壳。
西南的饭桌上永远少不了辣椒的身影,从早餐的油条豆浆到晚上的火锅底料,处处都能看到它的踪影。
每到秋天,家家户户都要腾出院子来晒辣椒,红红的一大片特别喜庆,这时候街坊邻居还会互相交流制作辣椒的心得。
西北这边的人喜欢温和的秦椒,晒干了的辣椒串挂在房檐下,跟他们的性格一样实在。
当地人特别爱吃油泼辣子,讲究的就是一个香字,辣味反倒是其次了,这也成了陕西八大怪之一。
秋天的时候,街坊邻居凑在一起制作辣椒油,那叫一个热闹,手艺好的还会教别人一些小窍门。
西北的辣椒油讲究火候,温度太高容易糊,温度太低又提不出香味,全凭经验掌握。
陕西人做辣椒油喜欢放点其他香料,花椒大料什么的都得来点,说是这样做出来的味道更够味。
有意思的是每家每户存的辣椒都不一样,有的喜欢存整串的,有的喜欢磨成粉,反正怎么方便怎么来。
老一辈人说辣椒除了做菜还能驱寒,冬天屋里放几串干辣椒,看着就觉得暖和。
饭馆里的油泼面永远是西北人的最爱,热油泼到辣子面上那个香味,光闻着就让人流口水。
研究了好些年的辣椒油配方,光是温度控制就得掌握好几个档次,这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做辣椒油最讲究的就是火候,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得要掌握好每个环节的分寸。
菜油去涩这一步特别重要,得放青椒胡萝卜洋葱芹菜大葱香菜,熬出来的油才够味。
罗师傅根据不同地方的口味调配辣椒品种,像喜欢麻味的就多放点花椒,想开胃的就用秦椒配线椒。
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特别讲究,放芝麻的时候得升温,放辣椒粉的时候又得降温。
最后一步放香料的时候油温必须控制在一百度,这个温度放进去的香料才能充分释放香味。
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罗师傅会根据他们所在地区推荐合适的辣椒品种。
制作辣椒油还得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接受程度,有的人能吃特别辣的,有的人就得温和一点。
现在市面上光是辣椒品种就数不过来,二荆条朝天椒小米辣满天星,各有各的特点。
不同品种的辣椒适合不同的做法,有的适合做剁椒,有的适合晒干磨粉。
辣椒的香味和辣度也是千差万别,有的香味浓郁辣味温和,有的辣得够劲香味淡。
种植户们现在也讲究品种改良,不断培育出新品种来满足市场需求。
罗师傅说选辣椒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的人喜欢不同口味。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研究辣椒了,有的专门收集各地特色辣椒品种。
辣椒产业这些年发展得很快,从种植到加工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说起来辣椒还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能让一道普通的菜变得特别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