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自救:污浊的尘世,击不垮豁达的人

山光客 2023-12-16 18:59:09

词这种文学形式,刚开始难登大雅之堂,毕竟它要么是剪红刻翠的艳科,要么是是旖旎温柔的情语。

苏轼对词体的发展尤为重要,他解放了思想,将其与自身命运联系起来,不再囿于小女儿姿态,成为豪放派的开创者。

苏轼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拼搏进取,而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词风变得空灵隽永,尽是豁达。

此时苏轼下线了,苏东坡登上了文学舞台。

乌台诗案发生在1079年,此时的苏轼已经42岁,为官也有十来年,但他依旧没有学会曲意奉承。

彼时正处于王安石变法的时期,因为自己的恩师欧阳修是保守派的旧党,于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对于变法内容,能够惠及民众的,苏轼也会积极实施;但对于不合时宜的,他也大加抨击,甚至对皇帝上书也是如此。

这让宋神宗大为恼火,朝廷内一片抨击之声,苏轼也被逮捕。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在这里,苏轼呆了103天,他曾经所作的诗词也成为罪证。

万幸,苏轼没死,而是被贬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他对仕途也是心灰意冷。

在黄州的日子,不单单有精神的苦闷,还有物质的匮乏,因为是罪官,没有俸禄,只能开垦东坡的荒地谋生。

在躬耕田亩之间,苏东坡完成了对人生的和解,《定风波》这首词也是由此而来。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这个词牌名,说的是乌台诗案得到解决,说的也是此时的天气没风雨,可谓应情应景。

苏轼此时对别人的介绍是东坡居士,表示他能够坦然面对现在的生活。

序言是说明作此词的原因,三月初七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下雨,身边没带雨具,同行的人都说这很狼狈,可苏轼却不这么觉得。在天气放晴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

雨水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声,但这并不影响从容行走并放声高歌。

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却比骑马更加轻快,就算是穿着蓑衣,面对风吹雨打,也丝毫不惧。

春风将酒意吹醒,感到有些冷时,山那头的太阳却与自己迎面相迎。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地方,满是萧瑟,但不管了,回去,是风雨还是放晴都与自己无关。

东坡居士此时已经无所畏惧,任何境遇他都可以从容面对。

1082年,苏东坡所作的《赤壁赋》,也能说明这种心境。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以变化的眼光来看,天地时刻都不一样;从不变的态度来看,一切都是永恒,又何必去羡慕。

乌台诗案乃至后来的不断贬谪,只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阶段,苏东坡以哲学的思辨来看待,选择坦然面对。

风雨过后,总会有放晴的时候。

黑暗沉沦,黎明不会永远无期。

那时,迎接的将会是新生。

原创不易,期待更多点赞收藏关注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