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大兵团作战的两种方向:东野的稳扎稳打,华野的迂回包抄

历史轮 2024-11-07 02:35:07

我军大兵团作战的两个巅峰代表人物分别是林总和粟裕,他们都统领过数个大兵团和敌军的大兵团对决,双方人马在一线接触的,总人数加起来超过百万。

对于林总的作战风格,很多人想到的:冷静、精细、谨慎谋划;

对于粟裕的作战风格,很多人想到的:大胆、冒险、雷厉风行。

这两种风格看似冲突,但都能驾驭大兵团作战,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巧妙的人事安排:让林总指挥东野,带出了东野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向;让粟裕代理指挥华野,带出了华野大迂回、大包抄的作战方向。

东野和华野的这两种大兵团作战的方向,也是人民军队大兵团指挥造诣的精华,但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方向呢?

一、东野的实力已然全面压制,要求稳扎稳打

辽沈战役发起之前,东野的实力已经全面压制国军了。

1947年5月20日,毛主席发报给四野林总,开头就提到:“在全国各区中,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已占第二位(”,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东北经济上、兵力上都很强了。

实际上,东野共计12个主力纵队,50万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还有30个独立师,总计70万可以使用的野战部队。

东北国军,郑洞国、卫立煌、范汉杰三个集团加起来总计有55万人。

因此,东野是经济和兵力都强过对方,没有必要去冒险,战略要求就是稳扎稳打,特别是军委已经明确指示“你们应……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可以说,东野“先打锦州、再顾长春”的目标非常明确了。

因此,在辽沈战役中,林总的大兵团作战方法,就是根据敌人来吃饭的人数,精心准备餐桌,步步为营,一步接着一步的周密筹划,先集中优势兵力包围锦州,再解放长春,最终取得胜利。

整个作战过程井然有序,并没有大迂回战术,从事后的角度看,林总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个一个地把东北50来万大军分个歼灭。

二、华野的战略是歼灭敌军,要求大范围迂回作战

淮海战役的时候,中野和华野加起来的总数才是60万,而敌军有80万,毛主席说:“这是一锅夹生饭”,意思是,战机还未成熟,但也要吃下去了。

在我军人数少的情况下,不可能采取林总那种稳扎稳打的大兵团作战方向,因为林总有经济、有兵力可以耗下去,粟裕可不行。

此外,华野的主要战略任务就是歼灭敌人,毛主席给华野发了一份名为《对粟裕部在宽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指示》,明确提到“一定要歼灭多少敌人的想法,能歼多少即算多少。军队疲劳了就休息(充分注意休息),休息好了就打仗。”这句话已经明确指出华野的战略任务了,主要就是要歼灭敌人,能歼多少就多少,华野做好两件事情就行,一是休息睡好觉,二是打仗歼敌人。

因此,粟裕没办法,用兵只能天马行空,喜欢用大迂回、大包抄的战术,将有限的兵力用于攻坚,撕开敌军的防线,然后打出震撼性的胜利。

电影《大决战》中有一个经典画面,粟裕说:“七个纵队,七个纵队,好像手里有七个纵队,就可以包打天下了!”。

粟裕虽然说是那么说,结果真是仅仅七个纵队,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粟裕就敢追击杜聿明逃跑的30万大军,使用迂回包抄的策略,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也能包围杜聿明集团。这种方式肯定冒险,但粟裕不得不这样做,因为粟裕如果不冒险追击,那么杜聿明可能就跑了,也就完成不了歼灭敌人的战略任务了。

总的来说,林总安排在东野,粟裕安排在华野,真的是毛主席的巧妙人事安排,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作战风格,都适合各自所在的野战军,最终发展出两种大兵团作战方向,都是人民军队实战的宝贵经验。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