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35岁的万元户入伍当新兵,全军唯一,还立了战功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0-26 15:18:39

1985年的夏末,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兵出现在了陆军第47集团军。他不是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年轻的农家子弟,而是一位35岁的万元户。在那个年代,万元户是响当当的富裕人家,可他却放下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老新兵"不仅是建国后军队征兵史上年龄最大的新兵,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到底是谁?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位富裕农民做出如此不寻常的选择?

一、从贫困少年到万元户

华阴县敷水镇白土坡村,是一个坐落在华山脚下的小山村。1950年,李金省出生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夺走了他的父亲,没过多久母亲也改嫁他乡。

从此,年幼的李金省开始了独自生活。每天清晨,他要赶在其他社员之前到公社食堂排队打饭。晚上,他就睡在村里一间破旧的小土房里,冬天寒风凛冽,夏天雨水渗漏,但他从未向任何人诉苦。

村里的老支书看他可怜,经常留他在自家吃饭。老支书常说:"金省这娃娃,命苦归命苦,可就是不服输。"确实,白天李金省跟着生产队干活,晚上就去找村里的石匠师傅学手艺。那时候,华阴县正在修建水利工程,石匠活儿特别吃香。

1968年春天,村里开始征兵。18岁的李金省听说这个消息,连夜跑到民兵连长家报名。体检那天,他特意在棉衣口袋里揣了个5斤重的秤砣,就为了能够达到体重标准。不料体检要脱衣服上秤,这个小心思立马被戳破了。从那以后,村里人都叫他"秤砣子"。

第二年没有征兵名额,第三年他又去报名。这回他听说喝醋能降血压,便在体检前喝了半瓶老陈醋。体检、政审都过了,眼看就要当兵了,却被人顶替了名额。

但李金省并没有被命运打倒。1974年,他遇到了在文艺宣传队工作的李景霞。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在当年冬天结婚。新婚之际,李金省跟妻子商量:"咱们不能光指望种地,得想别的出路。"

于是,夫妻俩开始养鸡。最初只有十几只母鸡,他们把鸡舍建在自家院子里,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喂鸡。到了1978年,他们的鸡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只。与此同时,李景霞还办起了裁缝培训班,教村里的姑娘们做衣服。

1980年,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李金省第一个响应。他不仅种好了自家的责任田,还承包了村里的十几亩荒地。他把学来的石匠手艺用在了修建水渠上,不到两年,那些荒地就变成了村里最好的水浇地。

到了1984年,李金省家不仅盖起了5间砖瓦房,还添置了不少稀罕物件:一台14寸的彩电、一台收录机、两台飞人牌缝纫机、一套红木沙发。最让村里人羡慕的是,他家还有两辆永久牌自行车,四块上海牌手表,还在信用社存了一万多块钱。

"万元户"这个称号,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摘到的。那时候,华阴县一年能评出的万元户也就十几户。当李金省被评为万元户的消息传开后,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跑来参观取经,都想知道他是怎么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的。

二、特殊的从军之路

1985年的夏天格外炎热,陆军第47集团军的军营里却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8月26日,军委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由47集团军军部率步兵第139师、步兵第61师、军区炮兵第1旅等部队,组成近3.7万人的轮战部队,赴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地区,接替陆军第67军的防务。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关中大地传开了。当时正值夏收结束,农闲时节,李金省正在村口的大树下和几个老友闲聊。有人提起部队要去打仗的事,李金省一下子站了起来,拍着大腿说:"这可是咱们报效祖国的好机会!"

当天晚上,李金省回到家就跟妻子李景霞商量参军的事。李景霞一开始以为他在说笑,直到看见丈夫认真的神色,才慌了神。"你都35岁了,家里的事业正红火,两个孩子还小,怎么能说去打仗就去打仗?"李景霞的话说到了点子上。

但李金省却说:"咱家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都是托了党的政策好。现在越南佬在边境上闹事,我这个当农民的也得为国出力。"说着,他就拿出一张纸,写起了参军申请书。

第二天一早,李金省就来到了47集团军的驻地。值班的警卫员看见这个穿着老式中山装的农民要参军,差点笑出声来。但当李金省拿出一叠照片,展示他这些年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时,警卫员的态度立刻变了。

很快,李金省的申请引起了部队领导的重视。139师政治部的干部专程到白土坡村调查核实情况。村支书说:"金省这个人,做事认真,为人厚道。这些年,他不光自己致富,还帮了不少贫困户。"

但是,35岁的农民参军入伍,这在建国后的军队征兵史上还从未有过。按照当时的征兵条例,服役年龄的上限是23岁。要破格接收李金省,必须层层请示,一直报到军区。

139师政治部李统厚主任找李金省谈话:"你也知道,你的年龄已经超过征兵标准很多了。就算批准你入伍,训练强度也不会因为你的年龄而降低。"李金省当即表态:"我在家干农活,一天能干十几个小时,身体没问题。就是不知道打仗行不行,但我一定豁出命来学!"

经过反复研究,军区最终同意破格接收李金省入伍。这个决定背后有两个重要考虑:一是李金省确实表现出了强烈的参军报国热情;二是他作为万元户参军,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

9月15日,在人武部举行的新兵欢送大会上,李金省作为新兵代表发言。他说:"我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我一定用实际行动证明,农民也能当好解放军!"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景霞在人群中默默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三、军营生活的转变

李金省被分配到了139师417团5连。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从南泥湾大生产到临津江阻击战,立下过不少战功。1983年,417团还因为在全军夜训现场会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夜老虎团"的称号。

第一天进连队,指导员就把李金省叫到了连部。"老李啊,你比连长都大两岁,可这该练的功课一样都不能少。"指导员的话说得很明白。李金省立正回答:"请指导员放心,我一定跟得上。"

但现实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清晨4点的集合哨声响起,李金省总是最后一个到。不是因为他起床慢,而是整理内务总要多花时间。新兵连里的战友们都说,从没见过叠被子这么认真的人,一条被子能折十多次,就为了叠出笔直的棱角。

体能训练更是个大难题。五公里武装越野,李金省总是跑在最后,常常落下大队几百米。但他从不放弃,咬着牙也要跑完全程。渐渐地,连队里传开了一句话:"老李同志,跑得是最慢的,可意志是最强的。"

刚开始,有些年轻战士对这个"老兵新训"有看法。一次早操,一名战士小声嘀咕:"都当过万元户了,还来受这罪做啥?"话传到李金省耳朵里,他在晚点名时站出来说:"我来当兵,不是为了图啥福,是想为国出力。咱们连的光荣传统,就是从吃苦中练出来的。"

转机出现在一次野外宿营训练中。当时连队在华山脚下扎营,需要搭建防雨棚。年轻战士们忙着砍树枝、搭架子,却总是搭不稳当。李金省一看就笑了:"这活儿我在老家干过。"他手把手教战士们如何选料、打结、固定,不到半小时就搭起了一个结实的防雨棚。

更让连队刮目相看的是他在战壕构筑训练中的表现。别的战士挖战壕只顾着快,李金省却特别注意细节。他说:"战壕不光是用来打仗的,还得住人啊。"他教战士们如何在战壕壁上挖出小平台,既能放装备,又能当凳子坐。

慢慢地,李金省在连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虽然体能比不上年轻人,但在一些需要经验和技巧的训练科目上却常常能独树一帜。比如在手榴弹投掷训练中,他总能精准命中目标。原来他年轻时在生产队里经常要往高处扔肥料袋,练就了一手准头。

有一次,连队组织抢修工事演练。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修复被"炮火"破坏的掩体。李金省主动请缨,带着几名战士开始施工。他用随身携带的铁锤和钢钎,很快就凿出了一个个牢固的支撑点。其他战士这才知道,老李以前是个石匠,这些都是他的老本行。

到了1985年年底,李金省已经完全适应了军营生活。虽然他的队列动作仍然不够整齐,负重行军时仍然走在后面,但没人再说他年龄大、跟不上。因为在很多实战技能训练中,这位"老新兵"总能拿出一手绝活来。连队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土专家",说他懂的那些本事,可都是实打实的战场功夫。

四、战场上的非凡表现

1986年初,417团被派往老山前线,担负那拉方向的防御作战任务。这段战线地形复杂,敌方火力点密集,是最危险的阵地之一。5连的驻地就在一个海拔1400多米的山头上,四周都是陡峭的悬崖。

第一次登上阵地,李金省就注意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战士们住的猫耳洞大都是临时挖的,又浅又窄,遇到炮击很不安全。他找到连长说:"让我带几个战友,把这些洞子改造一下。"

生在华山脚下的李金省,对山体结构再熟悉不过。他发现山上的岩石都是页岩,只要找准节理面,就能开凿出结实的洞室。他用一根钢钎在洞壁上敲打,光听声音就知道哪里适合开挖。

开凿猫耳洞是个力气活,一天下来,手上都是血泡。但李金省坚持每天带头干,一点一点地把洞子挖深、挖宽。他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洞顶砌上拱形石圈,这样就更结实了。战士们都说:"还是老李有办法,这下我们住得踏实了。"

三个月下来,5连在李金省的带领下,一共改建和扩建了25个猫耳洞。每个洞都有防雨、防潮的设计,还开凿了排水沟。最难得的是,他在每个洞里都做了简易的储物架,让战士们能把弹药和生活用品分开放置。

一天深夜,敌人突然对5连阵地发起猛烈炮击。几发炮弹落在了连指挥所附近,火光冲天。更糟的是,附近堆放的一批弹药被引燃了,情况十分危急。

当时李金省正在指挥所值班。他立即抓起一床被子,浇上水就往火堆扑去。但火势太大,被子压不住。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当民兵连长时处理山火的经验,对连长喊道:"用手榴弹!"

说着,他拿起两枚手榴弹,拧开后盖,小心地拉开保险。瞄准着火点,他一个接一个地投掷出去。手榴弹爆炸的气浪成功扑灭了大部分火焰。其他战士也纷纷效仿,很快就控制住了险情。

这次事件之后,李金省又琢磨出了一套防火措施。他在弹药存放点周围挖了隔离沟,还用石块砌了防护墙。连长说:"老李这是把种地的经验都用上了。"确实,这些方法都是他以前在村里修建耕地和防洪沟时积累的。

1986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老山前线。5连的阵地位于山腰,最容易发生滑坡。李金省发现山体有松动的迹象,立即组织战士们加固工事。他用石头和木桩搭建了多道防护坝,果然挡住了山洪,保住了连队的重要装备。

李金省在前线一共待了八个月。在这期间,5连阵地一直安全稳固,没有出现任何重大伤亡。上级在总结战斗经验时特别指出:5连能够创造"零伤亡"的记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阵地防护做得好。

1986年底,李金省被授予二等功。当时的表彰报告上这样写道:"他用一个农民的智慧和一个战士的勇气,为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份二等功,也是建国以来首次授予一名35岁入伍的新兵。

五、精神的永恒传承

1987年春节前夕,陕西省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了白土坡村。他们要拍摄一部专题片,题目就叫《我和我那位35岁的兵》。镜头对准了李金省的妻子李景霞,她正在村里的裁缝培训班教学员们做衣服。

这个培训班从1985年李金省参军后就一直没有停过。李景霞说:"他在前线保家卫国,我在后方培养人才,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两年来,培训班已经教出了五十多名学员,其中有十几人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店。

省妇联的干部专程来到白土坡村调研。他们发现,李景霞不仅把培训班办得红红火火,还把家里的养鸡场扩大到了300多只。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还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学习养蚕,带动了二十多户贫困家庭增收。

1987年3月,李景霞被授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当时的表彰大会上,她说:"我们家能有今天,都是托了党的福。金省在前线打仗,我就是他的坚强后盾。"

李金省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关中大地。华阴县的民兵训练会上,教导员专门讲述了这个特殊的参军故事。不少年轻人感叹:"都说农民只顾着赚钱,可李金省却放下万元户的日子去当兵,这才是真正的好样的!"

1988年,军区在制定新的征兵政策时,特别增加了一条规定:对于有特殊专长、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适当放宽年龄限制。这被称为"李金省条款"。当年,全军就有十几名三十岁以上的专业人才通过这个条款入伍。

第四军医大学的摄制组来到李金省家拍纪录片,在他家的大门上看到了一副对联:"勤劳致富不忘国忧赴边陲,而立之年光荣参军惩越寇"。摄制组的导演说:"这副对联写得真好,道出了一个农民的家国情怀。"

1989年,全国征兵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专门介绍了李金省的典型事迹。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军队更需要像李金省这样既懂技术、又有担当的新型战士。

多年后,李金省的儿子也参了军。在入伍仪式上,他说:"我爸当年35岁参军都没含糊,我今年18岁,更没理由退缩。"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如今,在华阴县双拥文化馆里,专门辟出了一个展区,陈列着李金省在老山前线的照片和立功证书。每年都有不少人来这里参观,了解这位特殊老兵的故事。讲解员总是这样介绍:"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从军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

在白土坡村的村史馆里,李金省和李景霞的事迹被写进了"光荣榜"。村支书说:"这些年,我们村里又出了不少万元户,可大家最敬佩的,还是李金省这个放下万元户日子去当兵的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