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工作过度劳累,病倒了。
空军事业还没有完成,他心中满是遗憾,可更让他遗憾的,还是那个18岁就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决然嫁给自己的妻子。
看着瞿云英的泪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妻子提出了一个要求,瞿云英当即狠狠地点点头,泪流满面。
他提出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源于相亲的结合“亚楼兄弟,这是云英,瞿云英,你们俩可以认识一下。”1945年,王西萍家中热闹异常,她笑盈盈地将瞿云英介绍到了刘亚楼。
刘亚楼这才反应过来,原来韩光是为了相亲才把自己叫过来的。
看着这个18岁的姑娘,刘亚楼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在这之前,他已经有过三次婚姻了。
第一次是家里包办的婚姻,可惜妻子失踪后再也没回来,第二任妻子名叫贠凌漪,两人生育了一个孩子,可她以为刘亚楼战死沙场便改嫁了。第三任妻子叫苏丽娃,两人性格不合离婚了。
三次婚姻都宣告失败后,刘亚楼就一直单着,从来没有考虑过再次组建家庭的事情,王西萍这一折腾,反而把他搞糊涂了。
好在瞿云英主动开口,才打破了这样的僵局。
而在聊天过程中,刘亚楼才终于知道瞿云英曲折的身世。
瞿云英是中俄混血,浓眉大眼,非常漂亮,大方的性格非常招人喜欢。
她的父亲是东北一名普通工人,名叫瞿凤歧,母亲是苏联的一名工人,两人相爱后生下了瞿云英。
后来瞿云英被父亲带回中国,就一直留在中国抗击日军,却也因此和自己苏联的亲人失散了。
看着瞿云英泛红的眼睛,刘亚楼顿时一阵心疼,连声宽慰了几句,两人也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数月相处,刘亚楼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瞿云英,便打算与她结婚,却没想到遭到了丈母娘安娜的阻拦。
原因很简单,瞿云英才18岁,刘亚楼已经36岁了,两人相差整整18岁,年龄不合适。
刘亚楼并未多言,只是握住安娜的手,用不太熟练的俄语轻轻唤了声“妈妈莎”,安娜顿时泪目了,当即点头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1947年5月1日,两人在大连举行了婚礼。
忙碌的婚后生活身为共产党的将领,刘亚楼一直都是公务繁忙,经常连续几个月在外面奔波,瞿云英就一个人在家中等着他。
1948年,瞿云英生下了一个儿子,为这个略显冷清的家庭,带来了不少欢乐。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据了空中的绝对优势,这也让他们意识到,发展空军事业究竟有多么重要。
于是毛主席将空军事业交给了刘亚楼,身负重任,他几乎从来不休息。
每次刘亚楼办公室都是最晚熄灯,有时候甚至通宵明亮,那时候的新中国一无所有,要组建一支空军部队谈何容易呢?
可是他不怕一无所有,而是怕失去了努力进取的精神。
从1950年开始,刘亚楼就向中央提交了航校速成班的方案,得到了毛主席的鼎力支持,于是空军第四混成旅正式在南京成立。
他们渡长江,越万山,多次粉碎了国民党的侵袭,保卫了国家。
后来刘亚楼通过和苏联的联系,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支援,终于顺利启动了航空事业的研究发展。
与此同时,他积极号召海内外优秀学子回国建设,钱学森等人得到消息后,于1955年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冲破了美国的重重阻碍,回到了中国。
中国航天事业的研究小队,在这一刻逐渐成形,可刘亚楼肩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
好在瞿云英理解刘亚楼的工作辛苦,她明白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刘亚楼忙碌的时候,她就将家中收拾妥当,老老实实地等他回来。
不过在工作的同时,刘亚楼也没有忘记妻子的心愿,那就是寻找她在苏联的亲人。
跨越几十年的寻亲书信每次见到苏联人,刘亚楼都会向对方打听关于妻子家乡的消息,不过他始终一无所获。
1965年,刘亚楼因为长时间的劳累,不幸病倒了。
躺在医院病床上之时,除了惦记空军事业之外,他还一直惦记着瞿云英的亲人。
临终之时,他向身边的人交代:“这些年我确实很忙,没能帮安娜妈妈找到失散的亲人,我走后,你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她实现心愿。”
瞿云英心中无限悲痛,泪流满面,却还是点了点头。
只是当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不断恶化,双方逐渐断了往来,瞿云英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逐渐好转,瞿云英急忙试探性地向苏联寄了封信。
一日日的等待让瞿云英越发失望,就在她以为这辈子都和亲人无缘的时候,忽然收到了一封苏联的来信。
写信的人名叫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50多年前他有个姑姑嫁到了中国,从此杳无音讯。
读完信后,瞿云英心跳不止,她很快就写了一封回信,而米哈伊洛维奇则是给她回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正是安娜和她哥哥。
没想到寻觅了半个世纪,安娜在晚年终于寻到了自己的亲人,1989年,她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和亲人团聚了一次。
刘亚楼的遗言,在这一刻终于得已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