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谈谈《1917》《八佰》,旧秩序在崩盘,20世纪的大国兴衰
今天是2020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纪念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战争电影是政治在文艺阵线上的反应,战争电影是文艺阵线上的必要表达。
那些说电影与政治无关的,要么坏要么蠢,要么人云亦云还真以为独立思考。《1917》与《八佰》在技术、技术上都是可以的,大多数观众在电影院里是可以共情的。但是,《八佰》《敦刻尔克》《集结号》《无问西东》《至暗时刻》《罗曼蒂克消亡史》等表现20世纪中叶的电影,都有同样的问题,编剧都是精致的历史精算师、剪辑师、裱糊匠,只部分选择的呈现大历史的局部中的局部的特写。对于旧秩序如何崩盘和新世界如何建立,言语不详甚至顾左右而言他,以至于发明一些、掩盖一些、扭转一些,一些人也就在精致的感官试听“娱乐”了自我和历史。《八佰》等以上电影中的角色,他们为什么出现在那场战争以及更高层级的战役中,他们是谁,他们最终到哪里去,他们个体及集体的命运如何,还是需要从反法西斯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格局下再做思考。
日本当年的崛起,最主要的主力者就是英国。英国和日本,都大玩特玩大陆离岸平衡手,着急了也要亲自下场。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到日本,这些经常上火的岛国,对于亚洲大陆总是有着深刻的忧虑。大英帝国是匪帮,从海盗、殖民者、战争贩子到金融掮客,世界大战让他们帝国坍塌,回缩,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日本是后期的帝国主义列强,从明治维新的发轫,到连续赌国运,从清朝那边获取了足够多的战争赔款,从俄罗斯那里得到了东北亚霸主,全面侵华和太平洋战争让法西斯匪帮最终垮台,二战之后成为美国保护下的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体制,非正常国家的身份迄今未改变。
《1917》是讲大英帝国如何走下神坛,日不落帝国的称号从西班牙那边抢来,与荷兰斗、与法国斗、与美国斗,最终在全球尤其是印度和中国获得了超级利益。但是,日过中央则仄,通过布尔战争、阿富汗战争、一战和二战,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崩盘。奠定大英帝国的前身的基础,是所谓的《大宪章》,说到底无非是贵族们联合起来搞国王,“风能进、雨能进,而过往不能进”,封建制度下的权力与义务,清清楚楚。克伦威尔砍了国王的头,资产阶级和贵族们一起光荣革命之后,新老钱一起玩的更是开心,英伦三岛内卷太严重,只能向外输出动乱。
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搞起来大航海,大不列颠终于也点开了“奉旨抢劫”的“科技树”,再加上后来曼彻斯特城有煤炭有纺织业搞出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幸运的大分流,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和煤炭就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此船更坚炮更利,满世界都是英国人傲娇的身影和为所欲为的侵略、杀戮、殖民,大清帝国尤其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暴打。清朝作为一个农业国,海关税被英国人强行摁在5%,从此晚清和民国就彻底成了洋人的商品倾销地,民族工业发展智能在梦中做。
然而,强者晕轮效应再强烈,不断扩大的战争线,尤其是拉长到南非和阿富汗等边际效应递减到负数的边缘地带,失血效果是令人眩晕的。到1917年,大英帝国在马克沁机枪的教育下,实在是难以为继了。法国前线的将士,怎么说也是大英帝国的贵族和工人为主。孔子曾经说“春秋无义战”,以欧洲人为主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一战是一场非正义战争,英国、法国、德国、俄国都是如此,即便《1917》的出品方有英、法、美等国塑造出少年这一方似乎具有更多的“正义”,也不能改变战争双方都是人类和平的敌人。
国与国的胜负之外,各国的统治阶级也遭到了大面积的挫折,甚至被革命。《1917》的少年,听过了宗教歌曲,看到了无数尸体,他们走着走着就是行进在历史的进程之中。这场战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消灭敌人,更是在消灭本国部分统治阶层,所以说是自身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然而,这一场浩劫依然有其客观的历史进步意义。从反对拿破仑战争以来,欧洲大陆大体上享受了一百年的“和平”(普法战争是少有的例外),各国的统治阶级(尤其是封建贵族、新兴资本家集团)之间积累了太多政治地缘矛盾,民族的、资本的、宗教的势能必须以残酷的战争机器来释放,必须分出个胜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三个国家:英、德、俄三国的皇帝,都是表兄弟,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直系后代。打来打去,死了太多的贵族。结果,就是英国衰落、德国皇帝跑路、俄国皇帝被杀。俄国革命了,列宁上台。德国,一团乱,最后斗兽场出来希特勒,谁让英美法那么坑德国呢。至于英国,那是《荒原》和《尤利西斯》的投影世界。从一战到二战,中间不过是休息了二十来年,过来的困境更是没有出路。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不耽误他们对亚非拉和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再到日本侵华,中国遭到了三千年来最危险的时刻。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是要站起来的。但是,谁来启蒙、谁来领导、怎样救亡、如何站起来,是一些黑洞般的难题。
一战时的中国,最初押宝是正确的,然而北洋军阀能力不足,除了闷头在国内发展了一点点经济之外,也就是派往欧洲一些服务人员。一战结束,凡尔赛条约依然视中国于无物,帝国主义列强私相授受,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中国所谓战胜国的脸面被啪啪啪打得山响。请注意,德国和日本都是很晚才发展起来的东西洋帝国主义国家,他们参与分割世界的游戏太晚了,只能豪赌,一轮又一轮。正是列强的无耻,让中国产生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并催生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思想。到1924年,苏联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之后,全面提升了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为北伐奠定了基础。但是,1927年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了革命和孙中山,背叛了人民和三民主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的蒋介石、宁汉合流后的国民政府,成了三座大山的总代表。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非常不稳定。既不能解决军阀问题(他们仅仅是最大的军阀集团),也对土地兼并毫无办法。蒋介石既然是官僚资本、大地主的代言人和帝国主义的买办,所谓的“黄金十年”简直就是痴人梦话。而日本军国主义,则最喜欢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统治水准,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蚕食还是鲸吞,都大可尝试。
当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可以说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最低谷。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并占领、经营中国东北,14年的抗日战争由此爆发。在1931年到1937年之间,日本采取蚕食的手段,对于华北等地区进行渗透。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和解一致抗日,最终的和平解决,意味着逼蒋抗日的民族主义目标初步达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代表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爱国的中国人(各民族、各派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团结一致的动作。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此时的中国,有国民政府(各地军阀)、陕甘宁边区、租界、东北的伪满洲国、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及低调俱乐部等。美国正忙着和日本、德国等做贸易,比如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的战略物资五六成从美国进口。英国、法国和德国玩着极其危险的绥靖游戏,德国通过战争恐吓渠道了太多利益,而苏联也在东西两线进行不断的外交风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人和美国人都不可能真正成为中国的同盟。当然,历史有主旋律也有插曲。德国和国民政府的关系不错时,德械装备了部分中国军队。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苏联也派遣了级别很高、人数不少的志愿军(主要是空军)帮助中国。
第二次淞沪会战,中国军人采取视死如归的战术,成建制的卷入极其残酷的绞肉机一般的战场,国军精锐为之损失惨重,但是日本人即便取得了上海地区大量的土地,并且在此后对于华东地区进行了大面积占领,依然是无法完成干净利索的战胜中国,并且让中国政府投降的核心目标。战略上非常呆板的淞沪会战,三分之一的中国军队上了前线、三个月伤亡三四十万人,到十月底,已经是难以为继。为了国际试听,蒋介石下令德械师88师在苏州河北打游击,市长孙元良通过一番操作,留下一个营,四百二十余人,对外表示一个团,由曾经在第一次凇沪会战中“非法抗日”的谢晋元领导。四行仓库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是必须“有观众”的舞台剧一般的战争。谢晋元与他手下的壮士们,都是民族英雄。但是国民政府的各种操作,很尴尬。
我对《八佰》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杀俘,整个淞沪会战并无俘虏一个日军,更不可能有为了练胆让湖北保安团的新兵去干这事,况且湖北保安团在历史上是相当彪悍的存在;其次,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其实难以被苏州河南岸的租界里的二等人(但已然是高等华人)所目睹,要是能被鼓舞早就被鼓舞了(历史上确实很多人早就被鼓舞了,而不是银幕上基本上高等华人的歌舞升平后的感动),淞沪会战已经把租界之外的上海华界打成一片焦土了,他们看不到吗?闻不到吗?事实上,孤岛里的上等人(外国人和华人上层),更多是漠不关己,更多是庆幸自己暂时安稳,《八佰》中几乎没有出现租界中的工人等无产阶级,事实上他们才是租界的主要人群。从淞沪会战到太平洋战争的孤岛,有孤岛文学可以作证,整体趋向于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历史上,著名记者兼作家、也是鲁迅的朋友曹聚仁,是与送旗的那位女童子军一起进入的四行仓库,《八佰》对他的“再现”令人疑惑。
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对于中国依然是漠不关心,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蒋介石寄予希望的国际干预依然不存在。而英租界当局对于近在咫尺的战争,表示不满,要求蒋介石下令停止战斗。既然“观众”们表示不想看“这场戏”,那么南京政府只能让孤军撤退到英租界。这次撤退,性质上也是耻辱的,毕竟日本和英国都是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租界和日本占领区,本无实质意义上的区别。况且,他们进入租界之后,是缴枪、是囚禁在孤军营,谢晋元后来被奸细暗杀。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他们从被英国囚禁变成被日军“正式俘虏”,遭到了残酷的劳动、流放甚至杀戮。
孤军营这三百多人,除了获得国民政府的精神奖励和一点点物质奖励之外,基本上等同于不闻不问。抗战胜利之后,自生自灭,杜月笙曾经援手过一点好处。活下来的人,一部分人回到湖北等老家务农,一部分在上海与谢晋元遗孀儿女在一起辛苦讨生活,十几个人参加了新四军,并有一位从海外流放地归来参加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新的贡献。而在上海的那些壮士,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获得了人民身份,得以安排工作。
从《1917》到《八佰》,讲的都是战争中的人,而且是建制部队的人,然而我们更要知道战争之后活下来的人——特别是他们作为社会上的人——有怎样的新生活。一战之后的英国,工人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上升,毕竟贵族和男人死的太多。但是一战打的还不够,欧美日等列强的根本矛盾还没有解决,还必须需要二战来解决。
众所周知,新中国是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其实并非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二战后,英法殖民帝国彻底崩盘,美国和苏联进入冷战,日本成为美国的跟班,新中国成立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抗日战争胜利,并不能改变中国人的根本命运。必须经过解放战争,广大被压迫、剥削的人民获得解放,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他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在人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也让欧美苏重新认识了新中国。此后几十年,中美苏大三角博弈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日韩、港台地区,迄今依然是非正常国家和地区,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9月3日,有必要回顾下历史,历史感让中国人明白沉沦、低谷是多么的耻辱,也能够独立自主的走出一条上升之道。正如美国奴隶主匪帮集团必须被人民消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一定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以及更远的未来人类解放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