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要先说!哪有买鱼不杀的?你这是闹事!"
4月19日,武汉汉阳邓甲生鲜市场内,一声怒吼后,秤砣横飞砸向顾客脚踝,手机被抢,肢体冲突爆发。这场看似荒诞的暴力事件,仅因顾客提出一个简单要求:"买活鱼,但不要宰杀"。事件视频曝光后迅速冲上热搜,网友直呼魔幻:"买鱼自由都没了?" 而随着调查深入,一条暗藏利益链的"宰杀潜规则"浮出水面……
据博主@狂傲探店日常发布的现场视频,当日他花费33元购买活鱼后,明确表示要带活鱼离开。然而鱼贩态度骤变,坚称"必须现场宰杀",甚至扬言"不杀鱼就是闹事"。争执中,鱼贩突然抄起秤砣砸向顾客脚踝,随后抢夺手机、挥拳殴打。顾客报警后,警方到场将鱼贩带走。
商户关停15天,行拘12天的背后争议4月24日官方通报:涉事鱼贩因殴打他人、故意损毁财物被行政拘留12天并罚款200元,涉事商户被市场关停15天,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然而网友质疑:"暴力伤人仅拘留12天?停业15天后是否换个摊位继续宰客?"
记者暗访武汉多个生鲜市场发现,超9成水产摊位要求"买鱼必杀"。一位从业20年的鱼贩透露:"活鱼出水后死亡率高,宰杀后按处理价卖能保本。要是都拿活鱼走,我们得赔死。"更有摊主直言:"不杀鱼?那你肯定要去别家比价,回头说我缺斤短两!"
宰杀背后的暴利空间重量陷阱:活鱼称重后宰杀去内脏,实际到手重量缩水15%-20%,消费者无法复秤。
以次充好:有商户用死鱼替换活鱼宰杀,消费者难以察觉。
捆绑销售:强制搭配高价配料(如酸菜、调料包),部分摊位借此抬高整体价格。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
2023年浙江一顾客买鸡拒绝宰杀,被摊主泼热水威胁;
2024年初,成都某市场卖虾商户以"活虾难运输"为由,强制去头称重;
某连锁超市海鲜区公示"活鲜售出后死亡概不负责",变相逼迫顾客现场处理。
法律专家划重点:强制宰杀=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建指出:"商户以行业惯例为由强制宰杀,实质是剥夺消费者验货权和选择权,涉嫌强买强卖。
证据难固定:活鱼宰杀后无法验证是否被调包;
投诉流程长:市场管理方常以"调解纠纷"为由和稀泥;
怕遭报复:部分摊贩拉帮结派,消费者担心被盯上。
被忽视的"隐形损失"健康风险:强制宰杀后若未及时冷藏,易滋生细菌;
经济受损:某测评博主实验显示,宰杀后的鱼平均比活鱼单价贵23%;
心理压迫:网友@小鱼儿吐槽:"每次买鱼都像在打架,最后只能妥协。"
【破局之路】如何打破"宰杀霸权"?市场监管新动向汉阳区市监局负责人表示,此次事件将作为典型案例推进专项整治:
强制公示宰杀费:宰杀须明码标价,消费者可自主选择;
设立"活体交易区":配备独立称重设备和监控;
推行"宰杀凭证":记录活鱼重量、宰杀过程,保障溯源。
消费者自救指南取证三件套:录音、录像、第三方见证人;
活用法律条款:遭遇强卖可直接拨打12315,引用《消法》第55条索赔;
选择连锁品牌:大型商超通常允许活体带走并开具质量承诺书。
一场由秤砣引发的风波,照出了市井江湖的生存法则,也撕开了市监盲区的隐秘角落。当"买活鱼不宰杀"都要以流血收场,我们不得不追问:还有多少"行业惯例"在践踏法律尊严?又有多少沉默的消费者在默默吞咽不公?
或许,下次买鱼时你我的一个选择,就是改变的开始。
互动话题#你遭遇过强制宰杀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点赞超100的优质留言将获赠《消费者维权手册》电子版
为了利益,什么做不出来的呢?就是怕别人复称,怕别人知道缺斤短两闹事。
狠狠的打击 鬼东西多 应该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