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铁道部发布的一纸中标公告让印度高铁车厢项目的争夺战再次上演戏剧性转折。日本新干线以“倒贴”式的优惠条件击败中国和欧洲竞争对手,拿下价值1100亿卢比(约80亿人民币)的德里 - 钦奈高铁车厢订单。日媒欢呼雀跃,将此视为 "对中国高铁的胜利",但这场看似光鲜的交易背后,实则是一场充满印式算计与风险的“危险游戏”。
"既要又要" 的印度式谈判
印度此次招标堪称 "极限拉扯" 的典范:要求部分列车在本土生产以降低成本,同时索要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低息贷款,并希望采用分期付款模式。这种 "既要技术转移,又要资金扶持" 的策略,与此前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如出一辙。当时日本承诺提供 0.1% 利率的 50 年贷款,却因征地延误和成本超支,导致工期从 2022 年一拖再拖至 2028 年。
中国高铁的出局颇具戏剧性。尽管中方在 2014 年就与印度达成德里 - 钦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协议,但印度始终要求技术转让,甚至提出 "以卢比抵债" 的非常规支付方式。这种近乎 "白嫖" 的合作模式,最终让中方选择退出。欧洲企业则因拒绝提供贷款,且担忧印度拖欠法国 58 亿欧元战机尾款的前科,被直接排除在外。
日本的"赔本赚吆喝" 的策略
日本此次胜出并非技术优势,而是地缘政治的 "豪赌"。东京显然将印度市场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不惜承担高额风险。数据显示,日本已为印度高铁累计提供超过 3 万亿日元贷款,而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项目每公里成本高达 31 亿日元,远超国际平均水平。更严峻的是,印度阿达尼集团因财务欺诈遭美国起诉,全球银行收紧信贷,日本却仍在追加投资。
这种 "赔本赚吆喝" 的策略,暴露出日本在基建出口领域的焦虑。此前在泰国水利工程中,日本因无法接受 "企业负责征地" 的苛刻条件中途退出,如今却在印度重复类似剧本。有分析指出,日本政府试图通过高铁项目强化与印度的防务合作,却忽视了市场风险 —— 印度铁道部的数据显示,其高铁项目成本超支率平均达 47%,工期延误普遍超过 5 年。
历史循环中的印度基建困局
印度高铁的 "换帅" 戏码早已不是首次。2015 年日本接手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项目时,曾宣称要打造 "亚洲样板工程",结果因征地纠纷导致 1000 公顷农田无法交付,高架桥建设被迫停工。如今新订单的 10 辆列车虽计划 2028 年交付,但德里 - 钦奈走廊全长 1754 公里,征地、融资、技术整合等难题依然存在。印度媒体自嘲:"我们的高铁永远活在 PPT 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市场的 "信用黑洞"。从 2020 年取消中印合资企业列车竞标,到 2023 年单方面修改招标规则排除中企,印度政府频繁以 "技术原因" 或 "国家安全" 为由干预商业合作。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国际企业对印度基建投资持谨慎态度。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基建项目平均延误时间长达 42 个月,私营部门参与率不足 30%。
谁将笑到最后?
日本的 "战略胜利" 看似风光,实则暗藏危机。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项目已陷入 "贷款追加 - 成本超支 - 工期延误" 的恶性循环,新订单可能重蹈覆辙。而中国虽暂时出局,却避免了陷入泥潭。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市场稳步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2024 年中泰铁路更是实现全线通车,证明了 "稳健比冒进更重要"。
印度的 "钻石四边形" 高铁计划雄心勃勃,但现实却异常骨感。当日本还在为 "挤走中国" 沾沾自喜时,印度铁道部的最新报告已显示,其高铁项目融资缺口高达 2.3 万亿卢比。这场多方角力的 "基建游戏",最终考验的或许不是技术或资本,而是参与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正如日本网友的调侃:"和印度做生意,笑得最早的人往往输得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