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外交部长近日向中国喊话了。
他表示,巴拉圭愿意与中国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却拒绝断绝与台当局的合作。
这个态度颇为微妙。既想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又试图与台当局维持“邦交”,这无疑是一种“既要也要”的投机心理。
但巴拉圭是否高估了自己的筹码?在中国的外交原则面前,这种“有恃无恐”的态度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中国近年来在南美洲的投资规模,令整个地区为之侧目。
秘鲁的钱凯港,是中秘“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项目,也是南美洲的第一个智慧港口。它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更直接撼动了南美洲对美国的经贸依赖。
而钱凯港,仅仅是中国南美布局的冰山一角。
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在拉丁美洲投资了2270亿美元,其中以巴西和秘鲁为重点。
2023年,中秘双边贸易额达到376.91亿美元;而中国与巴西的贸易额更是高达1815亿美元。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以经贸合作为桥梁,逐步成为拉美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过程。
相比之下,巴拉圭的经济规模和对华关系显得有些寒酸。
2023年,中国与巴拉圭的贸易总额仅为22.6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中方出口,巴拉圭出口至中国的产品不足1亿美元。
这个国家以农业和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其主要出口商品是牛肉和大豆。这些产品完全可以轻松进入中国市场,但现状却是“机会有,窗口无”。
为什么?因为巴拉圭至今还保持着与台当局的所谓“邦交关系”。
今年3月,洪都拉斯选择与中国建交,不久便与中国达成了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
白虾、香蕉、咖啡豆等洪都拉斯特色农产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这种立竿见影的经济红利,让巴拉圭十分眼红。
于是,在双边贸易差距与邻国成功案例的双重刺激下,巴拉圭终于“坐不住”了。
但与洪都拉斯不同的是,巴拉圭外交部长的表态,充满了犹豫与试探。他一方面表示愿与中国建立关系,另一方面又坚称不会与台当局断交。
巴拉圭外交部长的发言背后,透露出一丝矛盾。
他们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改善经济困境,却又不愿放弃与台当局的所谓“邦交”。
显然,这是一种试图“两头通吃”的投机心理。
但中国在建交问题上的态度一贯明确:必须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与台当局彻底断交。
这不仅是原则问题,更是国家主权的核心底线。无论对美欧大国,还是对巴拉圭这样的南美小国,中国的态度始终如一。
巴拉圭显然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急于扩大在南美的外交影响力,因此会在建交条件上做出妥协。但事实恰恰相反。
中国对拉美的布局并不急于一时,而是以经贸合作为纽带,逐步积累互信。即便没有巴拉圭,中国仍然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伙伴,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巴拉圭的“既要也要”,更像是一种缺乏战略远见的冒险。
对于台当局来说,巴拉圭是其在南美洲的唯一“邦交国”。一旦失去巴拉圭,台当局在南美将彻底失声。
因此,台当局一直试图用“经济援助”维持与巴拉圭的关系。然而,相比中国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这种援助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中国在南美影响力的扩大,台当局的外交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这种“守不住”的无力感,已在巴拉圭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立场明确且坚定。
无论是巴拉圭还是其他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断绝与台当局的任何联系。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从未让步。即使面对巴拉圭提出的“既要也要”条件,中国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
这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的底线,也是对国际社会一贯坚持的原则。
对于巴拉圭来说,与中国建交,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机会。
但继续与台当局维持“邦交”,不仅限制了其经济潜力,也让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洪都拉斯的例子证明,正确的选择可以带来实际利益。而巴拉圭如果继续摇摆,只会浪费时间,错失发展机遇。
巴拉圭外交部长的喊话,虽然透露出与中国合作的渴望,但态度的矛盾表明,他们还未真正做好选择。
中国的发展机遇摆在面前,但要抓住机会,就必须放弃幻想,做出明确决策。
未来,中巴关系能否迈上新台阶,不仅取决于巴拉圭的选择,也将成为拉美国家如何在中美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缩影。
而巴拉圭必须明白,在中国的外交原则面前,试探和讨价还价注定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