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和考核机制是衡量能力的尺子,是指示方向的指挥棒;如果尺子歪了,丈量出来的长度就不客观,如果指挥棒方向错了,就会误导行业前进的方向。
来源:“温柔医刀”微信公众号
作者:Dr 春哥
我不赞成以衡量内科医生的标准衡量外科医生!我更不赞成以学术水平评价外科医生的临床能力!
内科与外科不同,内科注重理论水平,外科注重操作能力;内科医生只要理论知识扎实,再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重点培养3-5年,就可以独当一面;但是,对外科医生来说,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是临床决策的基础,临床决策重要,手术能力更重要,外科医生培养3-5年只能算将将入门,想要独当一面,至少还需在临床上再历练5-10年!
学术水平和外科医生的临床能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学术水平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临床能力才是实打实的冲锋陷阵。现实生活中,学术帽子一大堆站在台上指点江山夸夸其谈,临手术时血肉模糊狼狈不堪的专家多的是,写的比做的好看,说的比写的有水平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可惜的是,外科治疗绝非纸上谈兵,口水再多淹死不了肿瘤,嘴里讲的再天花乱坠动手能力不行还是等于零!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一个结肠癌患者,你知道要完整切除肿瘤,知道要做CME,知道要做D3淋巴结清扫效果才好,但实际上你却从来不会做标准的CME,或者说血管从来都不是在根部离断的,那说的再动听、写得再好看有什么用?
再比如,一个直肠癌患者,肿瘤距肛缘3-5公分,通过极限保肛技术是有希望保留肛门的,你知道这项技术,也多次在会议上高谈阔论过这项技术,但是你实际上不具备这种技术,患者到你手里还不是只有切除肛门?
所以,对外科来说,说和做永远是两回事,中间有很大的差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实生活中,会做不会写的经常成弱势人群,他们承担了绝大部分临床工作,却职称、职位低微,被人领导;会写不会做的反而常常高高在上,他们到处开会、讲学、宣传,不干或极少干临床工作,却吃尽职称、职务的红利,领导别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中有些人居然还以专家、大咖的身份制定规则,告诉别人手术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现实在奖励那些善写不做的人,在打脸那些光做不写的人!
樊代明院士把临床医生的水平分成三种层次:第一种层次是医务人员,指那些跟着老师和书本学习,术业兼修,专注于在临床上治病救人的人;第二种层次是医学人才,指那些不仅会治病救人,还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研学并进,独树一帜的人;第三种层次是医界人物,他们不仅会看病,不仅会做研究,还广纳博收、融会贯通、形成体系并著书立说,传经布道的人。层次越高、水平越高,对医学的贡献越大。
我赞成这样的分层方式,因为这是临床医生成长、进阶、进步的方向,也是推动医学前进,促进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不赞成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和单位唯SCI、唯课题论的评价标准,把论文水平等同于临床能力,把课题级别等同于工作成果,在职称、职位、荣誉称号、奖金待遇等方方面面进行大幅度的区别对待!
学术研究是对有能力、有兴趣的人而言的,对善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外科医生来说,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可以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嘉奖,激发他们的动力和热情,鼓励他们在临床工作之余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对绝大部分普通临床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来说,不应该以这样的标准进行区分和设限,毕竟他们的主业是临床工作,是做手术治病救人。否则,做再多的课题,写再多的文章,如果在临床上不具备治病救人的能力,在手术台上不能胜任,那又有什么用?又如何让他人信服?
有人问我当外科医生累不累?我说看怎么个当法!
如果只是完成日常的临床工作,再凭着兴趣出发做做临床研究、写写课题论文,虽然身体劳累,但内心其乐无穷;但如果是为了迎合各种考核,为了达到职称、职位晋升的门槛,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为做研究而做研究,尤其是是做那种与临床脱节的基础研究,就会觉得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我国人口基数大,又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巨大,许多地区和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其是外科医生已经是在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地工作,如果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合理,必将极大地打击他们工作的热情,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拉低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
评价和考核机制是衡量能力的尺子,是指示方向的指挥棒;如果尺子歪了,丈量出来的长度就不客观,如果指挥棒方向错了,就会误导行业前进的方向。
让临床回归临床,让外科回归外科!
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的亲人生病了,你是去找会做手术的医生做手术,还是去找会写文章的医生做手术?
如果你也觉得该找会做手术的医生做手术,认同会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才是真正高水平的外科医生,那为什么不给他们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更大的平台?
其实,县市级医院就别搞什么科研,应该以临床能力为主,大医院考核可以结合论文,小医院能把别人的东西用好,否则就遍地假科研假论文,毫无意义,不用医院考核体系应该有所不同才行
对于医院来讲,就是要科研成果,sci,国自然,课题基金。能往医院脸上贴金,能增加医院排名。能做手术治病救,对医院,没毛用,现在就是这样
考完主治就三天两头接各类论文电话了,这两年医学论文涨价了,一组论文1.5w,出个方向,弄一篇给你自己审,没有错误错别字就可以了。至于质量什么的,谁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论文嘛都是精英们捧出来的东西,现在又偏偏流行精英化所以嘛[得瑟]
我们医院现在推出积分制升职称,包括,DRG达标率,开会考勤。投诉次数,每周一次的三基考试,新技术,新项目,SCI。重点是鼓励放弃休年假,不休年假,可以加七分。
如果不折腾你,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
区县级科研等于浪费人力财力和精力,还浪费纸张。
所以逼着搞假,不搞几篇咋升职称!
现在的医院排名都是以科研为评判的,职称也以科研为主,各个医院都企图转型为研究型医院。所以根上就有问题。
内科、外科虽有差异,但同为临床一分子,都是治病救人,何必制造外科与内科的对立?外科手术,也需要精准、合理的手术方案设计,需要扎实的医学功底,而不只是一个工匠。
医学是综合能力,综合知识,互相帮助,
我们这个年代就是看论文看职称,虚头巴脑的东西太多,真正大拿不多,博士硕士教授专家满街走,拿国家津贴的不少,拿来主义的不少,真正有独创领先世界的不多。
说的是很对,但你一个临床医生说出这种话还是挺让人失望的,因为你如果是临床医生就应该知道现实中不可能以实操能力来评价医生的,毕竟实操能力如何评价?谁来评价?评价具体标准?这些都无法具体量化,只会凸显更大的不公平,同样的膝关节粉碎性骨折,你做完手术病人没留后遗症,别人的病人留了后遗症,这就说明你手术能力强?但作为医生都知道同样的病也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情况,更何况还牵涉到病人基础情况、病人和家属的配合度及意愿、个体体质差异等等各方面不同的情况,所以根本没有可比性,这世上不缺乏好意见,缺的是意见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就好比都知道最好的医疗体系是价格低、服务好、效率高,但具体你怎么去做到呢?
呵呵[呲牙笑]
论文现在一组1.5个w,考前培训平均0.5~1个w,学分还好100~500。学生课外辅导是取消了,现在在职教育竞升成了个大蛋糕,尽管人数不多,不过经济基数越来越大。求求大佬们开会不要动不动就说发表什么论文了吧,古代大佬们补充写点东西能托黄帝内经的名就叫无上荣光了,没几个觉得有资格署自己的名,顶多后人整理帮署名上去。
内科,说的和做的也不一样。 医学就是经验医学和知识迭代的融合。
非常正确
中国缺乏的就是团队意识。
你说了不算!
直接明了的说法:一种是嘴上功夫了得动手能力差,一种是动手能力强嘴上功夫差,有点类似中科院和工程院
应急治疗和病理医学应该分开,把应急当治病是大病的原因
这标题就像人的屁,一直放一直有,却啥用都没有!
道尽现实
哈是注重论文引起的
全世界没有这样要求所有医院的所有医生都搞所谓的科研。即使美欧日地区,也只有10%的医院(学术型医院)中的10到20%的学术型医生搞科研。
本人也混了个副高,这个东西只能说呵呵了,懂的都懂
关键论文课题基金研究了一大堆,天天这个SCI那个奖。最后结果治病标准还是看欧美的标准,请问研究了个啥[得瑟]
小编写的真实,现实就是这样的,不懂还是专家到处指导...我去
我一个县医院的,我就想不通,升副高要论文干嘛?大家心理没点逼数吗?我要是有这个能力写论文,发期刊,我特么还在县医院?又养活了一个行业
并不是外科就比内科如何。
驳回!
你文中提的那个人,就是这样的。
院长开会说了,内科也要会看外科的缝合,都是临床医生,考试都考过[笑着哭]要攻破心理防线[得瑟]
内科也不想搞论文好不好!
同感,除了论文,还有外语,下乡经历等,
现在有个名字叫研究型医院
现在大医院都以所谓科研为主,打压临床干活的,一堆博导不会手术。
让医生一门心思治病救人
花样多多 降费更直接!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支持
实践才能是真知。学术理论就是纸上谈兵的废物
全国论文有多少是假论文?意义何在?
一切尽归DIP
在外科,会写的,会说的不一定会做。主任手术不一定比主治做的好。
都是科技人才
来每周考一次三基三严,必须高于95分,低于 95分的每月罚款一千下月继续考试
省级三甲医院以下的医院,论文大多是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