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他用一把10厘米的锉刀刺死了茜茜公主,11年后在狱中自尽

梦境编织的乐章 2024-12-30 12:52:12

1898年,他用一把10厘米的锉刀刺死了茜茜公主,11年后在狱中自尽

在19世纪末的日内瓦湖畔,一个看似平常的秋日,却上演了一场震惊欧洲的血案。这位手持锉刀的刺客,原本的目标并非这位以美貌闻名于世的奥地利皇后。他蹲守在酒店门口,等待着一位法国公爵的出现。然而命运弄人,当他发现目标早已离开后,一位穿着考究的贵妇映入眼帘。那把被他精心打磨的锉刀,就这样无情地刺入了这位被誉为"欧洲最美丽女子"的心口。这个出身卑微的刺客,究竟是何人?他为何会选择茜茜公主作为目标?那把致命的锉刀,又为何会成为他的凶器?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狱中度过11年后,他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卢切尼的悲惨童年

1873年的意大利巴黎郊区,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路易吉·卢切尼出生在一个贫民窟的破旧小屋里。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注定要在命运的捉弄下度过一段艰难的童年时光。他的父亲是一名流浪的季节工人,在他出生前就已离家远走他乡。母亲玛丽亚不得不独自抚养这个初生的婴儿,靠在当地贵族家庭当洗衣女工维持生计。

在卢切尼三岁那年,生活的重担压得玛丽亚喘不过气。当时正值欧洲经济低迷时期,大量贵族家庭开始缩减开支,玛丽亚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将年幼的卢切尼暂时寄养在都灵郊外的农户家中。然而这个决定成为了母子分离的开端。玛丽亚离开都灵前往法国寻找工作机会,本打算待境况好转就接回儿子,却在异国他乡另组家庭,再也没有回来。

寄养的农户家境并不富裕,对这个突然被抛下的孩子也并不友善。年仅五岁的卢切尼被迫与其他农户家的孩子一起在田间干活。清晨四点就要起床喂养牲口,白天在烈日下除草、浇水,晚上还要打扫牲口棚。没有温饱,没有玩伴,更没有一丝关爱。

1880年的一个深夜,七岁的卢切尼离开了寄养家庭。他徒步来到都灵市区,在街头流浪了整整三个月。靠着在市场捡拾腐烂的蔬果充饥,夜晚则躲在教堂门前的角落里过夜。直到当地教会发现了这个面黄肌瘦的男孩,将他送进了圣约瑟夫孤儿院。

然而孤儿院的生活并未给卢切尼带来多少慰藉。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瘦小身材,加上沉默寡言的性格,使他经常成为其他孩子欺凌的对象。院方采取的严厉管教方式,更加剧了他与周围环境的对立。短短两年内,他曾多次试图逃离孤儿院,但每次都被抓回,遭受更严厉的惩罚。

1883年,一个来自米兰的中产阶级家庭看中了这个安静的男孩,决定收养他。但好景不长,养父母很快发现这个孩子难以管教,经常无故旷课,有时甚至整天不回家。仅仅过了八个月,他们就将卢切尼送回了孤儿院。此后的三年里,他又辗转于四个寄养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能真正接纳这个内向固执的少年。

到1886年,十三岁的卢切尼已经完全适应了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他开始在都灵的码头做搬运工,白天工作,夜晚则睡在货栈的角落里。这段时期,他经常能看到衣着华贵的贵族老爷们出入高档会所,而他这样的码头工人即使一个月不吃不喝,也买不起那些老爷们一顿晚餐的费用。

流浪汉的蜕变

1886年后的卢切尼,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都灵码头工作期间,他结识了一群来自法国的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经常在码头附近的小酒馆聚会,讨论着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话题。从1887年开始,卢切尼开始频繁出入这些聚会场所。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出狱后的卢切尼并未就此收敛。1892年底,他辗转来到瑞士洛桑,在当地的一家钟表厂找到了工作。然而,他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当地无政府主义者的集会上。在这些集会中,他认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激进分子安东尼奥。这个人向卢切尼介绍了更多关于欧洲各地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情况。

1893年至1897年间,卢切尼跟随安东尼奥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之间辗转。这期间,他们参与了多起针对政府机构和富商的袭击事件。1894年,他们在巴黎炸毁了一座政府办公楼;1895年,他们在米兰策划了一起银行抢劫案;1896年,他们在都灵袭击了一位贵族的马车。每一次行动后,卢切尼都会迅速转移到其他城市。

1897年初,安东尼奥在一次行动中被意大利警方击毙。这件事对卢切尼造成了重大打击。此后,他独自一人在欧洲各地流浪。期间,他曾在布鲁塞尔的一家印刷厂工作,专门印制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品。同年冬天,他又辗转到了巴黎,在一家地下工场制作炸药。

1898年春,卢切尼来到日内瓦。他在湖边的一家旅馆找到了服务员的工作。这份工作使他能够近距离观察来往的达官显贵。他开始精心策划一次轰动性的行动。在当地的五金店,他购买了一把普通的锉刀。每天晚上,他都会花数小时打磨这把锉刀,直到它变得锋利如刺。同时,他还在旅馆的客人中物色合适的目标。原本,他将目标锁定在一位经常出入旅馆的法国公爵身上。但是命运弄人,这位公爵提前离开了日内瓦,而另一位重要人物的到来,改变了卢切尼的计划。

湖畔的刺杀

1898年9月10日清晨,日内瓦湖畔笼罩在一片秋日的薄雾中。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一行人入住博州饭店已经两天。这位以美貌著称的皇后习惯每天清晨散步,从不带随从,只由一位女侍从陪同。这天上午,她如常走出饭店,准备前往搭乘蒸汽船。

当天上午10点45分,卢切尼早已在饭店附近徘徊。他手中握着那把精心准备的锉刀,藏在外套内侧。皇后与女侍从从饭店出来时,他立即认出了这位贵妇。伊丽莎白身着一身黑色长裙,头戴遮阳帽,手持阳伞,举止优雅。卢切尼跟随在两人身后,保持着几米的距离。

在通往码头的路上,卢切尼突然加快脚步。当他与皇后擦肩而过时,迅速转身,将锉刀刺入了皇后的胸口。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女侍从最初并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皇后踉跄了几步,但仍然站立着。她轻声说道:"发生了什么?"随即继续向码头走去。

直到登上蒸汽船后,皇后才突然晕倒。船员们立即发现她胸前的血迹。紧急情况下,蒸汽船掉头返回码头。医生赶到时,发现锉刀已经刺穿了皇后的心脏。虽然伤口很小,仅有四分之一英寸宽,但创口极深。皇后被紧急送回饭店,但为时已晚。在下午2点40分,这位奥地利的皇后永远闭上了双眼。

案发现场一片混乱。卢切尼在行刺后并未逃跑,而是被路人当场制服。他甚至主动向赶来的警察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警方在他身上搜出了那把沾血的锉刀,以及一份写好的声明。声明中,他宣称自己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这次行动是为了打击欧洲的专制统治。

消息传出后,整个欧洲为之震惊。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在得知妻子遇刺的消息后,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下令举国哀悼,同时要求瑞士当局彻查此案。各国政要纷纷致电慰问,谴责这一暴行。

在随后的审讯中,卢切尼表现得异常平静。他详细交代了作案过程,并坚称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暗杀。警方在他的住处搜出了大量无政府主义的文献资料,以及近期针对欧洲各国王室成员的行动计划。调查显示,他原本的目标是一位法国公爵,但因目标提前离开,才临时改变计划选择了伊丽莎白皇后。

案件的审理过程持续了两个月。期间,多位精神科医生对卢切尼进行了鉴定,但都未发现他有任何精神异常。1898年11月10日,日内瓦法庭最终判处卢切尼终身监禁。这是当时瑞士法律允许的最重刑罚,因为瑞士已经废除了死刑。卢切尼被关押在日内瓦郊外的埃夫堡监狱,这座建于中世纪的古堡此后将成为他生命的终点。

囚徒生涯

埃夫堡监狱的生活异常严苛。卢切尼被关押在一间仅有六平方米的单人牢房内,牢房内只有一张铁床、一个马桶和一个小木桌。每天,他只被允许在监狱庭院里散步一小时,其余时间都必须呆在牢房内。狱方禁止他与其他囚犯接触,也不允许他阅读任何书籍或报纸。

1899年春天,奥地利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瑞士施压,要求加强对卢切尼的监管。狱方随即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他们在卢切尼的牢房门口增设了两道铁门,并安排了专门的狱警24小时看守。每天送餐时,狱警都要仔细检查食物,以防他自杀。

1900年,卢切尼第一次尝试越狱。他利用每日散步的机会,在庭院的一个角落挖掘地道。这个计划持续了三个月,直到被狱警发现。作为惩罚,他被关进了更加阴暗潮湿的地下牢房,散步时间也被取消了。

1901年3月,狱方发现卢切尼设法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一名狱警在例行检查时,在他的床垫下发现了几封未寄出的信件。这些信件是用意大利语写成的,收件人是他在法国的几个无政府主义者同伴。信中详细描述了监狱的布局和守卫轮换制度。狱方立即对相关狱警进行了调查,并加强了对卢切尼的搜查频率。

1902年夏天,卢切尼开始绝食抗议。他要求改善监狱条件,允许他阅读书籍和接见访客。这次绝食持续了整整两周,最终狱方做出让步,允许他每周阅读一本经过审查的书籍。然而,这个微小的让步并没有改变他的处境。

1904年,一个重大事件打破了监狱的平静。一名新入狱的囚犯声称认识卢切尼,并试图向他传递信息。狱方展开调查后发现,这名囚犯与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组织有关联。这个发现导致监狱进一步收紧了管理制度。卢切尼被转移到了一间专门加固的牢房,连仅有的阅读权利也被取消了。

到了1908年,十年的囚禁生活已经严重影响了卢切尼的身体状况。他的视力开始衰退,经常出现幻听症状。狱医每周都会对他进行检查,但除了开具一些基本药物外,并未采取其他医疗措施。

1910年2月19日清晨,巡逻的狱警发现卢切尼倒在牢房地上,已经没有了呼吸。初步调查显示,他是用自己编织的绳索上吊自尽的。在他的牢房墙上,发现了用指甲刻下的一行意大利语:"我来时是一个人,走时也是一个人。"狱方对外宣布了这一消息,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按照瑞士当局的规定,卢切尼的遗体被草草埋葬在监狱墓地的一个无名墓穴中。他的个人物品,包括那些未寄出的信件和墙上的文字,都被密封保存在监狱档案室里。直到今天,这些资料仍未对外公开。埃夫堡监狱的这个牢房后来被封闭,成为了一段黑暗历史的见证。

事件影响

伊丽莎白皇后遇刺事件在欧洲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1898年9月底,奥匈帝国政府向各国发出外交照会,呼吁共同打击无政府主义运动。这一倡议得到了多个欧洲国家的响应。同年11月,意大利政府召集各国代表在罗马举行反无政府主义者国际会议。

1899年初,奥地利警方在维也纳展开了大规模搜捕行动,逮捕了数百名涉嫌与无政府主义组织有关的人员。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采取了类似措施。在法国,警方对巴黎、里昂等城市的工人聚居区进行了突击检查。在意大利,米兰和都灵的警方关闭了多家被怀疑传播激进思想的印刷厂。

皇后遇刺事件也对奥匈帝国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在失去妻子后,开始重新审视帝国的统治政策。1900年,他任命了新的内阁,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放宽新闻审查制度、改善工人待遇、扩大地方自治权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在文化领域,伊丽莎白皇后的悲剧命运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1901年,维也纳歌剧院上演了新歌剧《茜茜》,讲述了皇后的一生。这部作品在欧洲各国巡演,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多位画家创作了以皇后为主题的肖像画,这些作品后来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物。

遇刺事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1908年,奥匈帝国宣布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这一决定部分是出于加强边境安全的考虑。然而,这个决定激化了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为日后的萨拉热窝事件埋下了隐患。

直到今天,日内瓦湖畔的那个码头仍然矗立着一座纪念碑,铭记着这位不幸的皇后。每年9月10日,仍有人在这里献上鲜花,缅怀这段历史。而这起刺杀事件,也成为了欧洲现代反恐合作的重要起点。在日内瓦警察总部的档案室里,至今保存着与这起案件有关的大量文件,定期有研究者前来查阅,试图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启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