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烟火气故事一:肉包子

藏在岁月里旧故事 2025-03-14 20:12:40

成都的清晨,是紧张忙碌而有序的。每个家庭在匆匆晨洗收拾完以后,留给大家吃早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方便省事,很多人选择在住家附近就地解决,于是包子就成为许多成都人喜欢的早餐食物之一。

包子是由面粉和馅包起来的,由荤馅或者是由素馅做成,做好的包子皮薄馅多,松软好吃。相传包子是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

所以,包子这款食物真的与四川、与成都有缘。每天的清晨四五点钟,天还蒙蒙亮的,寂静大街上还空无一人,偶尔只有环卫工人拿着扫帚在路灯的辉映下辛勤劳作。

随着“嘎吱嘎吱”的开门声,大街小巷里的早餐店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行人渐多,车笛声响起,成都人的生活就从一天早餐开始。

小区的附近共有三家包子店。第一家就在小区菜市场旁,严格意义上它应算是早餐店,除了包子,还有馒头、花卷、蒸饺、稀饭、油条等早餐种类,小店面积不大仅20平方米,但一个月租金高达6千元,小店没有让客人吃饭的地方,人们一般买了就边走边吃或停在角落里吃完再走。

第二家是过马路对面的一家来自三台的包子店,叫“刘包子”,据说在三台市区很有名。店主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原在三台某局工作,退休后加盟刘包子带着老伴和女儿女婿一家人来成都经商,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小店有80平方,除了操作间还有5排桌椅供人就餐。小店专营小笼包,一笼8个计8元。刘包子皮薄馅厚,鲜香嫩爽,皮实有嚼劲,味美可口。

尤其是它的香葱猪肉包,馅料鲜美,包子皮蒸熟后松软可口,香味扑鼻。我们边吃着边听老人摆谈,说做餐饮很辛苦,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来,起来后先熬粥煮鸡蛋,然后才开始包包子,待六点半左右蒸出第一笼包子,而蒸包子死面都是头天上午十点开始发起。伴随着早晨的第一缕清风,包子蒸笼里散发出的香气弥散在街道小巷,唤醒人们的味蕾,服贴人们的肠胃。

临挨着“刘包子”二百米远的就是第三家包子店,开遍成都许多地方的“哈笼包子”。哈笼包子,据说来自于达州,包子有大有小,馅有牛肉也有猪肉,有带辣也有不带辣,品种算不上多,其中以鲜肉小笼包和特色酱肉大包,最受欢迎。

哈笼包子在食材的选择上有着严苛的标准。据店员介绍,做包子用的面粉选用的是中精粉,猪肉选择猪前腿肉,在肉质上更鲜美,更有嚼头。尤其是刚刚出炉的小笼包,蓬松、细腻、泛着光泽,实在诱人。

今天,关于成都的第一个烟火气故事:肉包子就讲到这里,欢迎喜欢成都的朋友们,继续听我讲成都的饮食,成都的故事,我是作者藏在岁月里的故事,我们不见不散。

说明:文中素材、图片都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通知作者,第一时间删除。故事原创图文作品,现已开通全网维权服务,抄袭必究!

0 阅读:10

藏在岁月里旧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