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为何失败?

丰银历史 2024-06-29 03:37:13

如果说南京保卫战还有一点点在战略上的成功,那就是攻陷国民政府首都的巨大诱惑,把日寇华中派遣军各师团全部吸引到南京周围,从而忽略了对从上海战场撤下来的几十万抗日军队主力的追杀。

在整场抗日战争中,日本人永远是战术上的巨人和战略上的侏儒,南京战役打响前,黄埔系主要领兵将领陈诚、顾祝同均不在首都里面,干嘛去了?在皖南地区收容和整顿几十个师的败军,而这些部队,都是未来抗日持久战的核心力量。

从军事形势和地理环境上来说,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作战厅长刘斐,曾经在战前会议上拿出来三个“南京不可守”的理由,每一个都是致命的:

第一,淞沪方面的日军兵锋正盛,第二,南京城易攻难守,一旦被日军迂回切断西撤道路,即成为死地。第三,我方用于守城的都是败退下来残破之军,双方战斗力和士气差距太大。

笔者特别注释一下,日军为了攻略南京而新编组的“华中派遣军”作战序列,主要包括原上海派遣军和后来增援的第十军,前者跟中国军队在上海整整打了三个月,战斗力大损,但报复的心态很强。

而后者也就是柳川平助中将的第十军,由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和第5师团的一个旅团组成,战斗力非常强悍,并且该部在金山卫登陆以后,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便实施了总退却,所以未经大的战斗,实力基本完好无损。

即便不考虑上海派遣军的各师团,这三个半师团的近10万鬼子,在抗战初期完全可以对打中央军30万以上的部队,而南京保卫战集结的全部兵力也不过10万人上下,你说中国军队有胜算吗?

更何况守备南京的主力部队王敬久第71军、宋希濂第78军、孙元良第72军、俞济时第74军在上海都已经损失惨重,补充的新兵成分相当之大,前三个虽然号称是军,都其实只有一个师(或加一个独立旅)的兵力,即德械的第36、第87和第88师。

真正还算战力完整的其实是粵军的第66军和第83军,以及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徐源泉的第2军团虽然兵力不少,却是装备较差的杂牌军,再有的就是宪兵部队和警察,以及附属的战车部队(10辆坦克)和高炮部队等杂七杂八的力量,野战能力实在太弱。

当日军第18师团迂回占领南京以西的芜湖之后,南京城便成为三面被围一面临水的绝地,这是地理上的先天劣势,当然,人祸所占比例更大。

1、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系统太紊乱

南京卫戍总司令的人选,曾经三易其人,最先被提名的是“首都警卫军”司令谷正伦,听起来好像很合适,但是此公在军界资历太浅,搞搞治安和宪兵尚可,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战役指挥的能力,所以很快被否决。

然后被举荐的是“土木系”核心人物罗卓英,再以谷正伦和桂永清担任其副手,其实这是个不错的阵容,指挥中央军作战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老蒋总是念念不忘之前南京防御计划、实兵演习都是在唐生智领衔操持的,再加上后者的毛遂自荐,最终选择了这个湘军老将。

主将是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建司令部班子的,于是南京卫戍总司令部的名单出炉: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中央系)、刘兴(保定二期,衡阳人,唐的老部下),参谋长周澜(保定二期,衡阳人,唐的老部下),也就是说主要班子的四个成员中,老唐及其老乡兼老部下占了四分之三,这个问题就大了。

罗卓英实际被架空了,而湘军的老将们,如何能够顺畅指挥桂永清、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俞济时这帮黄埔一期的“天子门生”?所以总撤退令一下,各军各师就放了羊,卫戍总司令部根本掌握不住部队了。

2、南京守军没有周密的全面撤退预案

按刘斐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守,那么至多放上3师18团象征性守一下,打打就撤。结果一下子调来这么多派系庞杂的部队,让唐生智想不认真抵抗都不可能了。

于是在战役之初,老唐摆出了一副“与南京共存亡”的架势,学楚霸王破釜沉舟(基本也这么干了),背水一战(战场形势确实如此),干脆就没有考虑过撤退的问题,更没有做好相关的预案,须知敌前撤退是一项既危险又复杂的战术行动,没有周密的布署则肯定引发灾难。

结果就是下关码头的船只全部调往江北,除了卫戍司令部掌握的一艘小火轮之外(其实还有两艘),再无可以渡江逃生的船只,宋希濂部队接到的命令是“有擅自撤退者格杀勿论”,所以老唐摆开的这种死守的架势,一旦又转为全面撤退时,恶果立显。

更要命的是,卫戍司令部12月12日凌晨三点接到顾祝同转达可以撤退的命令时,老唐手下的参谋系统仓促制定的撤退计划,已经根本不能有效传达到各部队了,许多人干脆没有接到命令!因为通讯联络大部中断,于是撤退演变成为无组织的“溃退”。

3、南京守军缺乏进行殊死巷战的思想准备

对比后来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和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你会发现,南京保卫战战前根本未进行大规模的百姓疏散,上自政府中及军队下到百姓,对南京保卫战的后果认知都是天真和混乱的。

仅有部分民众(有钱人居多)在战前撤离了南京,也就是说,唐生智根本没有城垣被攻破后进行巷战的准备。在城区进行战斗,却不事先疏散百姓,显然是不可为的。

并且军民混杂的情况,也使大批失去指挥的溃兵放弃了巷战的意志(只有少量自发组织的战斗),数万名不能逃离南京的官兵,要么直接缴械投降,要么脱掉军装扔掉武器逃入居民区,其结果是大部被日军搜出和屠杀,连带着更有无数平民遭殃。

如果唐生智从一开始就有玉石俱焚的决心,利用巷战迟滞日军占领城市的时间,不仅给许多官兵渡江逃生争取了时间,也会使日军的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必给寇以严重杀伤,败虽败,不至如此丢人。

4、部分军事主官贪生怕死而放弃指挥

总撤退命令下达后,唐生智带着罗卓英、刘兴和周澜等人,第一时间坐着火轮撤了,留下各部队自行突围;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留下参谋长邱清泉组织善后,自己先撤了。

第71军军长王敬久失联、第72军军长孙元良藏了起来,失去统一指挥的部队在撤退中纷纷上演“兵败如山倒”,危急时刻部队主官不能与官兵生死与共,是南京保卫战虎头蛇尾的一大原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宪兵司令萧山令血战到底,粤军叶肇率第66军、邓龙光率第83军从日军正面突围成功,虽然在向南方强行突围的战斗中伤亡惨重,但毕竟成建制突了出去。

如果前述各军也有此勇气,部队长与手下官兵同生共死,断不会出现群龙无首各自逃命的情况,其结果是87师渡江成功的仅有300余人,88师不足2000人,有关系弄到火轮的第74军也只剩下4000余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综上所述,南京保卫战败得如此窝囊,最主要的责任在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和一批部队长,具体表现为战前盲目鼓吹死战不退,缺乏客观的战役准备和战役筹谋。

一旦战事不利又匆忙下令撤退,且不能身先士卒,遂使大批基层官兵失去统一指挥陷入混乱,这种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作战指挥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本来,日本海军为沉船和江阴等要塞所阻,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南京江面进行封锁,许多部队和官兵是有机会撤到北岸,重整旗鼓再赴抗日沙场的,但是老唐的水平不足断送了这个机会,回顾整个南京保卫战,只能是可惜加一声叹息。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