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在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名单公布,依然采用的是以老带新三人组合,他们分别是航天员陈冬,航天员陈中瑞,航天员王杰,其中航天员陈冬担任指令长。陈冬已经是第三次出征,第一次是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第二次是2022年的神舟十四号,担任指令长。这都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贝。

时光回溯至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完成惊天一跃,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彼时,国际空间站的舷窗外,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尚是缺席的拼图。二十年光阴流转,神舟飞船已十次载人往返,天宫空间站完成七舱组合,中国航天员累计完成十次太空出舱。从神舟七号的舱外行走,到空间站机械臂的精准操控;从太空课堂的天地对话,到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的细胞实验,每一次突破都在刷新太空探索的刻度。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沃尔夫条款,将中国拒于国际空间站门外。这道科技铁幕反而催生了东方智慧的光芒:中国航天人开启"三步走"战略,用六年时间完成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十年实现多舱段组合。当国际空间站频现氨气泄漏、舱体裂缝时,天宫以模块化设计、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展现后发优势。中国航天人用6000多个设备组件、100多万行控制代码,在太空中搭建起属于全人类的科学圣殿。

国际空间站已经超期服役十年,太阳能帆板老化、舱体漏气频发,随时都有肢解的可能性。反观中国的空间站,不仅设施齐全,空间巨大,各种运动设施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过程中,完全不用担心下来,吃不上东西。从技术上我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国际空间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让世界瞩目,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唤醒"玉兔"的沉睡;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祝融号正在勘探地下冰层;嫦娥六号即将实施的月背采样,将刷新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知。这些深空探测器搭载的激光测距仪、光谱分析仪,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发,正在构建太阳系探测的技术坐标系。
从神舟五号舷窗外的蔚蓝星球,到天宫空间站俯瞰的银色星环,中国航天人用二十年光阴完成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