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见闻笔记:收麦子,打场,喝汽水

胶东的小故事 2024-06-11 09:30:16

端午时节,胶东半岛的樱桃采摘进入尾声,麦子则开始集中收获。假期回老家途中,笔者就见到不少麦收景象。

由此及彼,若干与麦收有关的往事也一一浮现在笔者脑海中——有些是亲身经历过的,有些则是听别人说起的。

在亲身经历过的麦收往事中,笔者印象最深的当属“打场”。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

一者,过去“打场”大多使用那种老式的小麦脱粒机,在那个年代,这算是孩子们眼中的“新奇机械”。它们平时都闲置停放在角落里,只有麦收季节才会拉出来大显身手。因此,每到打场时,孩子们就会有这种“特殊”热闹可以围观,也算是一乐。

二者,以往乡村鲜有“夜生活”,除了过年之外,大家很少集体“熬夜”,孩子们自然也要跟着早睡。但麦收打场却是个例外。初夏之际,天气多变,乡民们都盼着早点将麦子收回、打好、晒干。这个时候,场上通常是昼夜排队,家中的大人往往是一起上阵。无人看管的孩子们,晚上的自由度和活跃度就明显提升——既可以在家多看会儿电视,还可以到场上相约玩耍,当然,年纪稍大并且懂事的孩子,也会帮助家里干活。但不管是干什么,似乎都比早睡更有趣味一些。

在打场之外,笔者另外印象深刻的麦收见闻就是“喝汽水”。

此前在走访胶东乡村时,笔者发现不少中年以上男子都对那种玻璃瓶装的老式汽水颇为怀念。追溯原因,则大多与他们早年麦收的经历有关。

当时,麦子收割需手工持镰刀完成。炎炎夏日,弯腰下地,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此时,若能喝上一瓶冷饮,则可谓一大快事。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玻璃瓶装的老式汽水相当流行,上面提到的中年男子们(那时还是青壮年),在割麦子之后都曾有过喝汽水(一般用井水浸泡)解渴的经历。他们不止一人对笔者感叹道:“那种感觉,实在过瘾!”

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易拉罐和塑料瓶装饮料的大量上市,汽水的流行程度明显减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几乎与之同步的是,机械收麦日益普及,镰刀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低。时至今日,想要找回“用镰刀收完麦子之后喝瓶凉汽水”那种感觉,已属难事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1 阅读:11

胶东的小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