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戈
(作者李戈,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的6.8级地震,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力量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一张“被压废墟下的小男孩”图片引发广泛关注。图片中,一名戴帽子的小男孩被压在倒塌的废墟下,全身铺满尘埃。这张图片在某短视频平台,被多个账号转发,配文都与西藏日喀则地震关联,有账号因此获得上万转发和评论点赞。
然而,这张照片并非是真实拍摄,而是由AI生成的,且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存在于网络上。当这样的图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它不仅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同情,更因为其高度逼真的视觉效果,轻易地煽动了用户的情感。尤其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的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将同情、惋惜等情感投射到图片上,导致大量关注集中在虚构情节上,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利用他人苦难甚至伪造苦难来获取流量或利益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公德和伦理原则,也大大降低了社会公信力。
虽然一些平台事后采取措施,在相关视频下方添加了“疑似使用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的提示,但这并不足以阻止误导性信息的扩散。事实上,许多用户并未注意到这些小字说明,依旧将图片视为真实的灾难场景。因此,加强平台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涉及灾害等敏感话题的内容时,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采取更为严格的事前审查措施,而不是等到发布后再进行标记处理。此外,对于那些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导致公众误解甚至引起社会恐慌的行为,必须建立有效的追责机制,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面对快速发展的AI技术,如何界定其应用边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利用AI生成图片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故意用虚假信息关联重大事件,导致公众误解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则可能触犯法律。因此,针对此类行为制定更加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十分必要,以便及时制止不正当的信息传播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AI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指导,确保科技的应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众而言,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中,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冷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面对突发新闻时,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消息来源,或者借助专业机构提供的查证工具辅助判断。这一次的“被压废墟下的小男孩”图片中,孩子左手显示为六根手指,这一不合常理的细节成为了揭露其非真实性的重要线索。同时,也要警惕那些过于煽情或极端化的报道,避免被“带了节奏”。
AI技术的进步的确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开发者和技术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引导AI的发展,使其不仅在效率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更要在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树立典范。引导公众了解AI的能力和局限性,提升他们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希望科技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的美好未来,打造一个既能够充分利用AI优势,又可以有效防范其风险的安全可靠的数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