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面对面|中国青年学者如何“卷”向国际?《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

桐乐说健康 2025-03-25 21:02:49

作者:《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王辉

2025年3月,第二季“中国之声,创新力量——中国原创优秀临床研究展播”活动即将再次起航。本次活动将立足新起点,通过更立体化的传播形式、更国际化的视角,展现中国医务工作者破解临床难题的智慧与担当,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为此,我们在研究展播正式开始前,推出“Global Perspectives, Dialogue with Editors-in-Chief”医学期刊主编面对面环节,以期搭建一架中国学者与权威期刊主编的沟通桥梁。本期为大家带来《中国医学论坛报》与《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王辉的对话。王辉主编将带我们直击医学研究变革的核心浪潮。她特别指出,中国研究的声量逐渐扩大,期待未来中国学者立足本土资源优势,以国际视野洞察医学前沿,讲好科研故事。

中国原创,世界回响。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学术对话,如何点燃临床创新的星星之火,又如何照见人类的共同未来。

第二季“中国原创优秀临床研究展播”活动医学期刊主编面对面Global Perspectives Dialogue withAsia Senior Executive Editor of The LancetQ1

作为《柳叶刀》亚洲发展的核心推动者,您认为当前医学研究正在哪些领域引领全球变革?中国学者可如何发挥独特优势参与其中?

《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王辉

今年是我在《柳叶刀》工作的第16个年头。我非常荣幸地经历了医学研究发展的“风口浪尖”,参与了很多优秀学术成果的评审和传播过程。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医学研究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这对于咱们中国医学科研工作者更有意义。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现在医学科学的变革已经从传统的器官层面的粗放式治疗,转变为更加精准和个性化,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干预。医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过渡到循证医学,当前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也体现了现代科技和医学更加深度的融合。此外,医学和多学科的交叉也越来越紧密,比如医工结合,医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星球健康,医学和计算机应用结合的数字健康等等。应对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变革,可以说,中国学者相当有自身优势,逐渐从“追跑”发展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和方向实现了“领跑”。首先,中国在数字健康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能力对医学研究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比如《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过很多来自中国作者的用AI 模型预测和诊断各种疾病的研究。第二,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是相当可观的,持续位居全球第二,这也是中国科研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第三,因为人口基数大,与其他国家的研究相比,中国研究相对容易招募到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而且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本来就有深厚的基础,近些年来又越来越重视基础到临床的转化,这些都为临床医学科研发展造福人类健康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动力。第四,我能明显感受到,近些年来,中国作者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对话和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讲好科研故事,这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我个人认为,中国学者如果利用好如今自身的独特优势支点,对全球健康和临床医学有更大的格局和思考,发表重量级的论文、改变国际指南和决策并非遥不可及。

Q2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柳叶刀》发表研究的质与量双提升。在您看来,中国临床研究发生了哪些关键转变,有哪些关键节点?

《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王辉

在《柳叶刀》的工作中,我不仅亲历了医学发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我也很高兴和自豪地经历了《柳叶刀》发表中国研究的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柳叶刀》在2007年发表的社论里提到“中国的科学研究不仅仅应该在数量上,更要在质量上领先于全球”。在2010年我正式加入《柳叶刀》后,就开始全面推动《柳叶刀》中国专辑和专刊的工作。刚开始,很多中国研究还是做国外成果在中国人群中的验证研究,但近些年来,中国研究的“逆袭”趋势尤其明显。我想分享如下几个关键节点。2008年,《柳叶刀》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同发布《柳叶刀》中国专辑,这是《柳叶刀》第一次发布以中国为主题的专辑,内容涉及慢病、传染性疾病和全球健康等诸多维度,也强调了中国对于全球健康的重大影响。从2010年开始,《柳叶刀》系列期刊(The Lancet Group)每年出版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主题的专刊,向世界介绍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追踪展示中国的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并助力中国科研人员的全球合作。从2015年开始,柳叶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举办“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希望借助双方的学术平台,共同向国内外展示一流的医学学术研究,探讨国际国内面临的重大医学议题,以期继续加强国内外最优秀学者的学术合作。2018年,《柳叶刀》第一次出版以“健康城市:释放城市力量,共筑健康中国”为主题的重大报告。这个重大报告是由现任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教授在清华大学执教时协同国内外学者共同撰写的。随后,我们与清华大学持续合作关于气候变化倒计时的重大报告等。2022年,《柳叶刀》和北京大学合作了“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的重大报告。目前,由中国作者领衔的《柳叶刀》重点全球项目还在持续增加,而且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的对话和合作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投稿到《柳叶刀》的中国研究在走我们的“快速通道”(fast track)(一般是为最优秀最重要的医学科学研究所准备的),跟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同步发表等。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者成为《柳叶刀》的审稿人来评审国际研究,并且撰写述评文章点评国际同行研究等。这一系列转变都说明,中国医学研究的巨大潜能正在逐步释放。Q3

在您经手发表的中国学者研究中,是否有让您印象尤为深刻的成果?它为何值得被全球关注?

《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王辉

其实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真的特别多,我举几个例子跟大家分享。2018年,《柳叶刀》发表了王辰院士团队关于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病率和风险因素的研究,这项研究首次明确了全国慢阻肺病患病总人数接近一亿,揭示了慢阻肺病防控的严峻的问题,且慢阻肺病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重大疾病,构成重大的疾病负担。柳叶刀团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各系列期刊随后也发表了相关的经济负担和中国慢阻肺病的分子诊疗项目等研究,最终研究助力决策。2024年,慢阻肺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1年,《柳叶刀》发表了由乔杰院士等领衔,携手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中国妇幼健康的重大报告,向全球分享中国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经验,也共同探索如何应对新挑战(如生育率下降等),从而推动妇幼健康从生存到繁荣的策略。这份重大报告,不仅迅速被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妇幼卫生和全球健康教材引用,也作为参考资料由多个国家智库渠道向相关部门及领导建言献策,部分数据及建议被纳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评估及制定依据,助力中国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柳叶刀》近年发表中国研究有一个趋势改变,即发表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数量大大增加,这恰恰说明中国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为全球的临床实践创新提供了最佳证据。2024年是中国临床研究“井喷”的一年,《柳叶刀》发表的中国原创性研究绝大部分都是RCT。《柳叶刀》在2025年发表的第一篇来自于中国的研究也是RCT,是吉训明院士领衔的高浓度氧应用于卒中急救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仅创新性强,还突出了应用低成本且可及性强的治疗手段,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并能让患者获益的结果。这几年临床研究的“井喷态势”也表明,中国学者近些年在心血管、脑卒中、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都在做能改变国际临床指南和实践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并且能提供最佳临床证据的好研究。不仅得到了全球科学界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说明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全球卓越研究探讨和对话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期待下一个15年,中国的研究能从优秀迈向卓越。Q4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AI技术在医学诊疗和研究中有哪些潜在应用场景?期刊应如何引导这类研究的伦理与实践平衡?

《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王辉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可以说,生成式AI(以下简称AI)基本上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编辑内部的各种讨论会上。AI 在医学诊疗和研究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它给医学领域带来的潜在好处是毋庸置疑的。比如,AI可以提供疾病识别和诊断的新方法,对患者及疾病严重程度进行风险分层,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作为决策支持的辅助工具,并用于分析公共卫生威胁。而且,近几年AI相关的文章,尤其是来自于中国作者的创新,也越来越多地发表在《柳叶刀》系列期刊上。在此,我想针对AI在科研中的应用多说几句。在我个人的科研和编辑相关工作中,已经完全离不开AI。AI对于我们母语非英语的科研工作者很友好,我们可以利用AI的翻译、文字润色等功能轻松越过语言这个障碍。另外,AI还可以协助数据和文献解读分析,减轻我们的繁重的工作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对AI持续保持警惕,了解AI本身的诸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包括但不限于:产生的内容往往在表面上看起来合理,但在深度上却缺乏洞察力、新颖性或实际意义;产出“大语言模型幻觉”的可能性;AI仍可能生成不准确或误导性的文本、代码和数据分析,而这些内容又会被用作AI进一步训练的数据,这有可能导致研究的实用性不断降低,甚至阻碍科学的进步。柳叶刀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和准备。第一,柳叶刀在2024年成立“柳叶刀科研诚信小组”(The Lancet Research Integrity Group),旨在评估和制定科研诚信问题的相关政策,并致力于探讨监控和使用生成式Al的最佳方式。我本人也是小组成员之一,我们会定期讨论相关政策,每次AI都是重点内容之一。第二,《柳叶刀》系列期刊对于作者、审稿人和编辑如何使用AI,有着非常明确清晰的规定,具体我们都放在定期更新的“作者须知”中“使用生成式Al的相关政策”部分,确保我们在这方面保持最高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明确规定AI不能作为共同作者,因为作者对其作品的原创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最终责任,而AI显然无法承担以上责任。《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投稿页面有一个复选框,询问作者是否在其研究成果的任何部分中使用了生成式Al,如使用则需具体描述使用情况。如果作者选择了“是”,编辑会在投稿系统中收到提示,这样编辑可以确保生成式Al的使用情况得到了恰当的声明。现在,我们还要求作者准确声明所使用的大语言模型的名称、版本、确切提示词、使用目的以及在文稿中的位置。而且,文稿的致谢部分要披露这部分信息。这是为了确保对编辑、审稿人和读者做到尽可能的透明。如果一个文章手稿中不当使用生成式AI,编辑可能会拒绝继续处理该稿件。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我们也要求外部同行评审专家不应将未发表的研究文稿的任何部分输入大语言模型,此行为违反文章同行评审的保密原则。我们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个展示人类成就的平台,展示了我们人类的常识、同理心、直觉、经验、毕生接受的训练、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使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这一点远远超越人工智能那种虽能令人印象深刻或者耳目一新但最终仍有重大局限的能力。Q5

基于您从《柳叶刀》中国编辑到亚洲事务掌舵者的成长经历,您会建议中国青年研究者如何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出“既立足本土,又对话世界”的声音?

《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王辉

年轻学者的成长也是我们特别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我特别理解当前年轻学者面临的“内卷”和学术压力,所以柳叶刀一直竭尽全力支持青年学者的发展。比如在柳叶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的医学会议上就曾设立最佳年轻研究者的奖项。此外,2019年我们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旨在分享中国医生的故事,有趣的是,每年的获奖者基本上都是青年学者。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其实为中国青年研究者搭建了宽阔的舞台。应对内卷,我个人对青年学者的建议是“培养自己的国际胜任力”,到国际上去“卷”。这需要我们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国际重大议题,比如气候变化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懂得“国际游戏规则”。提升表达能力(中文和英文),理性客观表达,建立相互信任。同时,写作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学生的基础都很扎实,但是如果想更好地对话世界,可能还需要加强写作和表达(presentation)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讲述我们自己的“科研故事”。另外,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尤其重要。从学术角度而言,我建议青年学者可以从参加国际期刊的审稿开始,比如《柳叶刀》系列期刊现在的同行评审中常有青年学者的参与,这对于个人学术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好的锻炼。此外,我也鼓励年轻人善用最佳工具。用AI辅助读论文,迅速建立整个领域的大局观,把握行业走向。Q6

本次“中国之声,创新力量——中国原创优秀临床研究展播”活动旨在推广中国原创研究,您认为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激发科研热情,促进成果转化?

《柳叶刀》亚洲高级执行主编 王辉

我觉得激发科研热情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能让科研工作者一个人奋斗,这里面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比如科研资助方、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期刊和科研工作者团队等。如何给科研工作者营造最佳生态环境,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到科研探索中去,是我们所有利益相关方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期刊编辑的角度,我们希望更好地支持作者。比如,提供清晰的写作和投稿指南,让大家更多了解我们的审稿规则;提供快速的同行评审,为好研究的更快发表铺平道路。特鲁多医生“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原则也让我思考,编辑如何做到像医生那样,对于作者“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即使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发表。柳叶刀还有实习项目,鼓励年轻人跟我们一起工作,让他们了解稿件幕后的工作,参与我们的会议等各大重点项目,培养他们更快成长。此外,柳叶刀一直希望加强和中国学术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国的研究发展,促进中国研究更好地展示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会继续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国内重要学术机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中国作者领衔的国际高水平医学的重要报告,进一步激发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热情,让中国的科研成功更好地造福全世界人民的健康。

编辑手札:当我们向王辉主编发出采访邀请时,正值她在伦敦的《柳叶刀》总部开会,但她依旧欣然接受我们的邀请。不辞舟车劳顿的辛苦,王辉主编在返京后的第一时间开始动笔,并数易其稿;在柳叶刀中国市场部同事的帮助下,终于成型。她说,刚好从伦敦回来,感受到大家对于中国的支持和关注,想把这些重要消息传递出来。

临床和科研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临床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或治疗瓶颈,往往成为科研的起点。医生通过研究寻找答案,形成“临床—科研—临床”的闭环。临床是“脚下之路”,科研是“远方之灯”,期待未来更多中国医生伴着科研的“灯”,走更远的路。

第二季“中国之声,创新力量——中国原创优秀临床研究展播”活动即将再次起航,敬请期待!

系列文章

主编面对面 | 谈中国心血管创新,Eur Heart J杂志主编Filippo Crea教授揭秘心血管研究未来趋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