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国家话剧院的首任院长,德艺双馨、桃李满天下,一生推动中国话剧改革创新,堪称“提灯人”;结果到头来,却因为一句“在日本东京家中去世”引发舆论风暴,遭人质疑是否“叛国”“崇洋媚外”。这事乍一听,真是让人五味杂陈:为中国文艺事业奉献一生,最后却因定居日本成了“争议人物”,这到底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人心的偏狭?
先聊聊赵有亮其人其事。说实话,现在提到赵有亮,估计不少年轻人一脸茫然。但如果提《孽债》,不少人眼前可能会浮现出那个儒雅的“上海男人”。赵有亮的演技,真实、细腻又让人共情。他不仅是个好演员,更是个好院长。在国家话剧院任职期间,他推动改革,敢于引入多样化和市场化理念,这在当时可谓“顶风作案”。而段奕宏、周杰这样的演员,也是在他的提携下走向巅峰的。这种人,你很难用“平凡”来形容。
可赵有亮的争议也确实不简单。这次风波的根源,就是他“选择晚年定居日本”,还“死在日本东京的家中”。从某些网友的视角看,国家话剧院培养的艺术家,最后却在外国生活,还落叶归根在异国,这仿佛成了一种“背叛”——享受了国家资源,却跑去别处养老。更有人上升到“国籍”“立场”这种敏感问题,直接给他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可是仔细一看,事实并不是这样。
赵有亮定居日本的原因很简单:家庭。他的第二任妻子是日本演员小林惠美子,两人因戏结缘,婚后小林曾随他来到中国,支持他的事业。到了赵有亮退休的年纪,他反过来为了妻子的情感选择定居日本,回归家庭生活。这是很普通的婚姻考量,和什么“忘本”毫无关系。而且根据家人透露,赵有亮始终保留着中国国籍,还通过书信与国内同行交流创作心得,晚年也一直关心中国话剧事业。
问题出在哪?舆论对于“定居日本”四个字的偏见。从普通人到公众人物,关于“出国”或者“定居”的争议从来不少。赵有亮的遭遇,某种意义上折射出部分公众的一种复杂心理:一方面,很多人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建设有种极强的期待,认为艺术家、科学家这样的行业领军人物应该“扎根祖国”,哪怕退休也不能走远;另一方面,又存在对他国文化环境的某种对立情绪,认为去别处养老就是一种“立场不坚定”。这背后,其实折射的是人们对个体选择和国家情感之间的矛盾认知。
但赵有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伟大的艺术家,不因国界、地域或晚年的生活方式改变他们的初心。选择定居国外,并不意味着他对祖国的贡献就被打了折扣。赵有亮在中国文艺低谷期坚持推动创新,为行业注入活力,这些是实打实的贡献。他定居日本的理由,也只是家庭选择,而不是背离祖国。
回头看,这场风波的可悲之处在于,公众的情绪绑架掩盖了事实的本质。赵有亮为中国话剧和影视事业奉献一生,死后却因“日本”标签遭受质疑,这是对一位艺术家人生价值的极大忽视。我们在追问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和“立场”时,更应该反思的是:是不是对这种标签化思维过于执着,忽视了他一生真正的努力和贡献?
最后想问一句:如果一个为中国文艺奋斗一生的艺术家,连晚年选择家庭的自由都被质疑,那到底是谁对艺术的敬畏不够?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