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什么都不舍得删,暴露了一个人的性格缺陷

是慧语呀 2024-09-11 04:17:23

文|慧语

李煜有句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话穿越千年,似乎在现代人的微信世界里,找到了新的注解。

手机滑动着那密密麻麻、仿佛永无止境的聊天记录,每一条信息都承载着过往的片段,舍不得删,也不敢面对,这不正是现代人心中的“离愁”吗?

但今天,咱们不聊离愁,而是聊聊那些在微信上,什么都舍不得删的朋友们,他们背后藏着的那点性格小秘密。

聊天记录“收藏家”

举个例子,这小张的微信,就像时间的胶囊,从几年前的“早安”到昨晚的“晚安”,一字不落,整整齐齐。

每次清理手机内存,他都是那个最纠结的人,生怕删掉了哪条重要信息,实则连“今天天气真好”这样的日常对话也舍不得放手。

这背后,其实就是情感囤积症在作祟。

《情感整理术》中曾言:“保留过多无用的记忆,是对当下生活空间的侵占。”

这小张的行为,就像把过去的情感垃圾堆放在心房里,不愿面对,也不敢丢弃。

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依恋”,适度依恋是温暖的港湾,过度则成了束缚前行的枷锁。

如果小张的手机会说话,怕是要抱怨:“兄弟,你这要开博物馆吗?”

选择与遗忘之艺术

说起历史人物,如果他们也玩微信,那谁会是那个“舍不得删”的大户呢?

我想,非乾隆爷莫属。

乾隆爷一生作诗四万余首,质量虽参差不齐,但数量惊人,若换成微信朋友圈,那必然是刷屏的节奏。

不过,乾隆爷若真在微信上,恐怕也会遇到选择困难症。

历史告诉我们,这真正的智者,懂得适时放下。

例如苏轼,虽历经坎坷,却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乾隆爷若学会归纳整理,留下精华,舍弃冗余,或许能少些“朕的江山,朕的聊天记录”的烦恼,多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豁达。

这不,历史都告诉我们,有时候,懂得删除,也是一种智慧。

网络“收藏癖”与记忆陷阱

我朋友小李,一个典型的“网络收藏癖”,微博、抖音、知乎,凡是刷过的内容,必点赞收藏,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微信更是重灾区,各种公众号文章、表情包、语音消息,满满当当。

心理学书籍《断舍离》提醒我们:“这真正的自由,就是从整理自己的空间开始的。”

这小李的微信,就像他的心理映射,害怕错过,实则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作祟。

每当夜深人静,他或许会翻看着这些“宝藏”,却忘了,真正的知识,不是靠收藏得来,而是需要消化、实践。

这时,不妨学学那位著名的“清空大师”,乔布斯,他的极简主义生活哲学,或许能给小李一些启示:

有时候,少即是多,空才能容纳更多可能。

0 阅读:19

是慧语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