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的噩梦,穷人的梦想,这种错位的理想搭配最终在一栋别墅的拍卖中跌落尘埃。浙江永康,2025年3月,一座占地数千平方米的五层豪宅以8120万元的价格成交。令人感慨的是,这奢华与凋敝并列的一幕来自曾经的浙江首富,应建仁,他不仅是众泰汽车的创始人,更是“中国山寨车王”的象征。这个名字一度在中国汽车行业掀起滔天巨浪,却在短短几年间跌落谷底,从百亿身价的传奇人物沦为巨额债务的背负者。众泰汽车,那辆曾经熟悉的“保时泰”,今天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笑柄。

故事要从更早的时间线说起。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大多数零部件都依赖进口,价格高昂难以承受。而应建仁,这个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年轻人,却从这里嗅到了钱的味道。他开始了他的第一层布局听着名字不起眼,但相当实用的“铁牛集团”。他的首项重要成果是汽车顶盖板,这项技术让他成功抢到了一些日系厂商的订单。由于抢占了先手,他的企业逐渐挤进了国内知名配件供应商的圈子。这一战让他小有成就,但显然没有满足他的野心。2003年,他正式成立了“众泰汽车”,并通过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获得了造车资质。造车这件事,普通人听起来是一项极为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但应建仁的方式却让人眼前一亮。他的逻辑很简单中国人对于豪车的热爱是无可否认的,可惜钱包并不配合。为什么不直接给消费者一个替代品呢?买不起保时捷吗?没问题,众泰SR9做到外观完全复刻,但价格却仅需十万元。这个逻辑通俗易懂,也快速打开了市场。再加上其他各种山寨豪车的产品矩阵,一时间许多人都将众泰视作能圆梦的存在。

为此,众泰汽车的销量在2016年创造了一个光辉的顶点,年销量高达33万辆,营收直接超过了200亿元。这家公司的火爆程度不禁让人觉得“保时泰”的称呼,仿佛为人们自嘲的也隐隐欣赏着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意”。对应建仁个人来说,这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财富上的光环。他以140亿元的身价登顶浙江富豪榜,“永康首富”的桂冠稳稳戴在了头上。但泡沫毕竟是泡沫。问题早已埋下,只是没有爆发而已。最让人无法忽视的缺陷是,众泰汽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几近于零。到了巅峰时期,研发费用仅占营收比例的0.6%,这样的技术水平连一个国际标准的高端设备都买不起。加上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车主们对“保时泰”的抱怨从未停止,包括方向盘跑偏、车门闭合不严、高速行驶车辆异响,甚至是自燃的案例。这不是讲笑话,而是众泰汽车的真实画面。据一位车主亲身吐槽“只要开着众泰上高速,速度一高就感觉车子要散架。”表面上的低价豪华变成了维修师傅的常客。

面对销量的逐步下滑,应建仁并没有转向技术的解决方案,而是玩起了更复杂的资本运作。他通过一系列上市、收购操作,将众泰的市值从22亿虚炒到290亿元,但其中的资产已经严重注水。资本的冷酷并不长情。当众泰尝试跨界到房地产领域时,资金链问题终于爆发,多个项目烂尾,债务有如滚雪球,经年累月堆积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到2019年,公司已经巨亏百亿,债务规模突破750亿大关。对众泰的员工来说,这意味着失去了无数希望,而股民则像坐在过山车上,眼睁睁看着钱蒸发得干干净净。虽然应建仁早已借资本运作套现数十亿,但后果却不可避免地砸向了他自己。名下豪宅被强制拍卖的不止一处,还有多个资产都折价清理,这让昔日富豪成为“失信人”,甚至沦落成了被限制高消费的对象。众泰公司更像拖着沉重躯壳在泥地挣扎,新能源转型以失败告终,海外出口仿佛杯水车薪。有人戏谑,这样的企业已经成了产业中的“僵尸”。

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众泰汽车的故事不过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史上的一曲荒诞插曲罢了。但事实显然更值得分析。这种依赖模仿而不是原创的路径,早期曾被奇瑞、比亚迪等国内企业尝试过,但最后还是得靠自主研发赢得市场。而像众泰这样的“皮尺部”打法,当时虽然讨了便宜,却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种种伏笔。中国汽车正在逐渐从仿造到创造的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相比之下,“保时泰”成了时代玩笑,而众泰被视作反面教材。当年汽车市场上的劣质再加上资本暴走的荒凉画面,最终像废墟一样散在地上。至于应建仁,他的名字或许会被人遗忘,但故事不会消失。有人说,这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警示。如同镜子一样,照出了捷径以及急功近利所带来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