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劣药罚1512元,这样的处罚能吓住谁?

益者三友金子 2025-02-08 15:59:09

最近有个新闻让不少人看懵了:某企业销售劣药被罚了1512元,还叠加了其他违规问题。网友直接炸锅——“这点罚款,是罚酒三杯还是挠痒痒?”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种“轻飘飘”的处罚到底有没有震慑力?劣药问题为何屡禁不止?法律是不是真的“硬”不起来?

一、罚1512元是什么概念?先看法律怎么说

按《药品管理法》,卖劣药的最低处罚是货值金额的10倍罚款,如果货值不足10万,按10万算,起步就是100万。比如山东某药企卖劣药乳酶生片,货值12万,直接被罚135万。福建一家公司卖劣质瓜蒌,货值不到5万,最后被罚了110万。

对比之下,1512元的罚款,可能有两种情况:

1. 货值极低:比如卖了151块钱的药,按10倍算刚好1512元。但这可能性极低,毕竟药品批量生产销售,货值很难低到这种程度。

2. 从轻处罚:比如企业主动整改、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比如海南最近出台的《三项清单》,明确对部分轻微违法行为可不罚或轻罚。

但问题来了——如果企业同时存在“多项违规”,还能适用“从轻”吗?按海南的规定,如果有从重情节(比如屡犯),就不能轻罚。所以这个案例很可能存在执法尺度争议。

二、为什么总有人敢卖劣药?

劣药问题频发,背后有三大原因:

1. 暴利诱惑:中药材和饮片成本低,掺假、染色、增重后利润翻倍。比如用矿物油给红花增重,拿便宜药材冒充名贵品种,一吨能多赚几万块。

2. 检测漏洞:中药饮片来源复杂,农户散种为主,专业人员都难辨真假。比如“藏柴胡混北柴胡”这种操作,没点专业知识根本看不出来。

3. 违法成本低:虽然法律规定严厉,但实际执行中,偏远地区监管力量薄弱,部分企业赌“查不到自己”。比如重庆某药房从非法渠道进货14万的药品,最后罚了43万,但若未被发现,利润可能远超罚款。

三、罚得轻,真能“以儆效尤”吗?

从实际案例看,高额罚款确实有震慑力。比如:

- 山东京御堂因生产劣药被罚135万,直接“伤筋动骨”;

- 福建天瑞医药因销售劣药瓜蒌被罚110万,几乎等于一年白干。

但如果是“罚1512元”这种级别,别说震慑,可能连成本都覆盖不了。举个例子:假设企业卖劣药赚了1万,罚1512元后还能净赚8488元,下次肯定还敢干。

更关键的是,处罚力度不透明会助长侥幸心理。如果企业发现“有的罚百万,有的罚几千”,自然会琢磨怎么钻空子。

四、根治劣药,光靠罚款不够

要真正解决问题,得从三方面下手:

1. 法律得“长牙齿”:对主观恶意掺假、危害大的案件,直接顶格处罚+追究刑事责任。比如最新司法解释明确,卖劣药致人重伤可判10年以上。

2. 监管得“无死角”:靠飞检、抽检、大数据监控形成高压网。比如国家药监局近期公布的网络售药案例中,有企业因违规存药被罚195万,老板10年禁业。

3. 行业得“自觉”:推动中药种植标准化,从源头杜绝以次充好。专家提到,目前标准化基地太少,农户自由种植占主流,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

五、总结:罚款不是目的,但太轻就是纵容

法律的本意是“罚到不敢再犯”,而不是“罚到刚好回本”。1512元的个案如果属实,大概率是极端特例(比如货值极低且无危害)。但从公众感知看,这种案例容易引发“执法不严”的质疑。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统一执法尺度、加大典型案件曝光、完善源头治理。毕竟,老百姓吃进嘴里的药,容不得半点糊弄。

0 阅读:49

益者三友金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