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后端低代码实现形式,目的是为了将后端的一部分操作可以用一些简单配置的方法进行使用,加速一部分的后端开发。
本方式只是一个实现方案,尚未对前端交互进行设计,并且未在生产环境进行验证,仅作学习使用。
我在后端主要用的语言是PHP,框架为 laravel 、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
方案思考在我过去后端的开发中,中等复杂度的业务开发过程中主要编写的文件有:路由文件、模型文件、控制器文件、业务抽象文件等,其中模型文件主要用于定义数据库表的抽象,控制器文件是业务逻辑的主战场。
再对控制器每一个方法的使用中可以发现
其操作大概只有以下几类:
1. 定义变量,常量等
2. 调用基础类方法:例如获取请求值等
3. 调用业务类方法:例如发送短信、发送微信消息等
4. 数据处理、拼装:例如数组的拆分、合并等
5. 调用数据库查询方法
6. 返回数据
假设我们把定义变量等也认为是一个方法,那么以上几个大类实际上只有两种形式
1. 调用方法
2. 返回数据
## 整体架构
我们将这个方案整体分为三个部分
1. 前端部分:生成数据
2. 后端解析部分:解析前端生成的数据并调试执行
3. 后端生成部分:生成最终的执行文件(肯定是生成文件执行效率最高了)
以上三个部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结构,三个部分全部通过这一份数据来进行操作。
数据结构定义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需要的是一行一行地定义数据并调用方法获取结果的操作,其中有一个特殊的操作是选择一个变量进行返回。
首先我们定义整体数据为一个数组,每一个对象为每一行。
每一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调用方法函数得到值,一种是选择一个数据进行返回。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每一行都是一个变量,并且后面的方法可以调用前面的变量。
于是我们可以定义每一行的数据结构如下:
有了每一行数据的结构定义之后,这里面还差一个 方法的选择范围,以及方法参数的定义
我们定义可调用的方法的数据结构如下:
1. 一个数组,每一行是一条数据
2. 一个新增一条数据的按钮
3. 每一条数据可以删除,删除时验证嵌套调用逻辑
4. 每一行数据有一个选择框,选变量或返回
5. 每一个变量行有一个中文名称
6. 每一个变量行可以选一个可调用的方法
7. 选择了方法后在本行中渲染除name之外的所有参数,并根据类型渲染组件
8. 等等。。。
总结数据及后端的执行逻辑基本清晰,但前端的交互设计还没有深入探究,后续在实现中在进行探讨。
本文仅描述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尚未对本方案进行实现和验证,后续文章将尝试进行实现。
尚未在生产环境中验证,仅供学习使用。
求关注、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