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部分企业调整工时制度,推行双休并减少加班,这一现象确实与欧盟政策直接相关,同时也受到国内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及企业战略调整的多重影响。
一、欧盟《禁止强迫劳动法案》的直接影响
1. 法案内容与要求
欧盟于2024年通过的《禁止强迫劳动法案》规定,出口至欧盟市场的产品,其生产环节中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的行为均被禁止,具体标准包括:每日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每周超过40小时,且不接受“员工自愿加班”的辩解。企业若违反规定,产品将被欧盟市场拒收。
2. 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压力
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出口企业(如家电、电子、汽车等行业)为避免失去欧洲市场,被迫调整工时制度。例如:
美的:推出加班限制措施,每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超时扣绩效,并接受欧盟突击检查。
大疆:实施晚9点强制下班制度,此前员工常加班至深夜。
海尔:尽管官方辟谣“强制双休”,但供应链管理已加强工时监控。
3. 法案执行时间与适应期
法案将于2027年12月全面实施,企业有约3年时间调整。欧盟将核查供应链全环节,甚至要求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工时。

二、国内政策与舆论推动
1. 国家反内卷导向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强调破除教育、职场内卷,推动高质量发展。例如:
教育领域:多地高中落实双休,严查补课,缓解学生压力。
劳动法执行强化:劳动法规定每周工时不超过44小时、每日不超过8小时,但此前执行不力。欧盟法案倒逼企业遵守国内法律。
2. 社会舆论压力
公众对“996”工作制的批评日益强烈,劳动者权益保护成为社会焦点。欧盟法案的出台被广泛视为推动国内劳动环境改善的契机。
三、企业战略调整与长远考量
1. 竞争力转型
部分企业意识到依赖“人口红利”和低价竞争模式不可持续,转向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例如,美的通过工时改革倒逼效率提升,而非依赖加班。
2. 吸引人才与品牌形象
人性化管理制度(如胖东来的8小时工作制)被证明能提升员工满意度和企业口碑,有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
四、争议与挑战
1. 收入与就业问题
部分劳动者担忧取消加班会导致收入下降(如工厂工人依赖加班费),需通过提高底薪或绩效制度平衡。
2. 自动化替代风险
企业可能加速机械化替代人力,导致低技能岗位减少,需配套职业培训政策。
欧盟法案是推动企业调整工时制度的关键外力,但国内政策导向、社会需求及企业自身转型需求同样重要。这一变化既是全球化贸易规则倒逼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量”到“质”的发展趋势。未来,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与维持企业竞争力之间平衡,仍需政策与企业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