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19日举办的北京亦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机器人选手们展现了惊人的运动能力,但也经历了体能和技术的双重考验。

1. 天工机器人两次摔倒与夺冠
排位赛表现:在4月16日的5公里排位赛中,天工机器人(天工Ultra)在不到2公里处因故障摔倒,但仅用10秒便恢复奔跑,最终以36分54秒夺冠,获得正式比赛的优先出发权。
正式比赛挑战:在21.0975公里的正式比赛中,天工机器人再次在17公里处摔倒,经紧急维修后继续比赛,最终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夺得冠军。中途更换电池3次,配速约每小时8-9公里。

2. 其他机器人的“体育精神”
比赛中,有机器人因高强度运动导致头部脱落(被描述为“累到头掉”),但仍坚持无头奔跑,随后被技术人员扶起后继续参赛。
-参赛的20支队伍中,包括清华通班队、松延动力N2、小顽童队等,部分机器人因地形复杂度(如坡度≤9°、转弯角度≥90°)或续航问题出现故障,但多数展现了快速恢复能力。

3. 技术保障与比赛规则
电池与维护:赛道设多个补给站,允许更换电池(计入比赛时间)。天工机器人采用风冷散热和轻量化设计,以平衡续航与性能。
控制方式:部分机器人通过UWB信号跟随引导员自主移动,另一些则由控制器直接操控,护航员负责实时保护防止摔倒。
裁判机制:每支队伍配备随行裁判,全程记录比赛过程,成绩计算包括罚时和实际耗时。

4. 赛事意义与技术突破
天工机器人CEO熊友军称此为“里程碑”,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动态平衡、关节散热、长时续航等关键技术的进步。
清华通班队的“夸父”机器人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和强化学习算法,优化了运动效率;其他队伍如钛虎队采用谐波关节方案,提升灵活性和耐用性。
尽管比赛中机器人频繁出现摔倒、部件脱落等问题,但快速恢复能力和持续改进的技术方案(如电池管理、仿生驱动)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潜力。未来,这类赛事或将成为检验机器人实用性和推动技术迭代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