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合国总部近日迎来关键转折时刻。在中国轮值主席国倡议下,安理会举行"践行多边主义"高级别会议,吸引逾百国代表参与,其中二十余国主动申请列席。这场会议成为国际秩序重塑的重要风向标。
中国外长王毅的主旨演讲直指当前全球治理痛点。其提出的"四要原则"——要维护联合国权威、要遵守宪章宗旨、要坚持平等协商、要完善治理体系——获得发展中国家代表广泛共鸣。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期间三十余国代表主动与中方团队接触,寻求深化在多边框架下的协作。
美方表态与会议基调形成鲜明反差。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强调"需评估联合国是否符合美国利益",这种将国际组织工具化的论调,与近期美方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一脉相承。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达35亿美元,与其"选择性支持"策略形成讽刺性对照。
中东危机成为检验多边主义的试金石。当美国专注斡旋俄乌局势时,中国推动安理会聚焦加沙人道灾难。王毅提出的立即停火、人道准入、保护平民、重启和谈、推进"两国方案"五点倡议,被阿拉伯国家联盟视为"最具可行性的和平路线图"。埃及外长舒克里坦言:"某些大国持续滥用否决权时,中国方案为突破僵局提供了希望。"
国际组织的自主性之争愈演愈烈。从世卫组织疫情溯源争端到国际刑事法院调查俄乌冲突,美国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的策略已引发体系性危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对联合国定期预算的足额缴纳率连续十二年保持100%,这种财政支持与政治承诺的双重保障,正为多边机制注入稳定性。
发展中国家代表在闭门会议中透露,七十七国集团正在酝酿改革方案,拟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更均衡的决策机制。巴西学者指出:"当单极秩序动摇时,中国对多边主义的坚守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战略支点。"这种趋势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新兴领域尤为明显。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往往伴随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如今联合国会议厅里的外交博弈,恰似1945年旧金山制宪会议的现代回响——只不过这次,新兴力量要求的不再是席位调整,而是规则重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变革中,中国角色正从参与者向引领者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