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凝血酶原(DCP)数值从20升高到了397,是发生肝癌了吗?

祥一言 2025-02-23 05:34:07

患者,男性,今年53岁。十多年前因为弟弟发现肝癌而来检查,结果显示:乙肝小三阳,HBV DNA五次方,B超提示肝硬化。此后坚持每天服用抗病毒药物。

考虑到他是肝癌发生的极高风险人群,我建议他每3到4个月复查一次。他一般每4到6个月来我们门诊检查一次,常规肝癌筛查是: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B超。

2024年2月发现异常凝血酶原从20多升高到397,进一步做肝脏磁共振增强扫描,明确是肝癌。很快做了手术切除,异常凝血酶原数值从397下降至17。

该患者的甲胎蛋白数值始终是正常的,异常凝血酶原的数值变化,为肝癌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根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肝癌的早期发现中立了大功的异常凝血酶原检查单如下。

正常凝血酶原是在肝细胞微粒体内产生的,这些凝血酶原的产生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但是癌变的肝细胞对维生素K的摄取和利用发生了障碍,产生了一种异常的凝血酶原,被称为“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蛋白(PIVKA--II)”,又名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这种异常凝血酶原还具有刺激肿瘤生长、转移和癌旁组织血管细胞增生的作用。

抽血查异常凝血酶原阳性提示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

异常凝血酶原检查项目的发现和运用与日本学者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

1984年,日本学者Lieberman等人首次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报道了异常凝血酶原与肝癌的关联。他们发现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肿瘤细胞异常凝血酶原合成或维生素K代谢障碍有关。

此后进一步研究确认了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尤其在甲胎蛋白(AFP)阴性的患者中表现出补充诊断意义。

1990年代初期:日本率先将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纳入肝癌筛查体系,与甲胎蛋白联合使用以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1993年:日本学者Okuda等人在《Hepatology》等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明确了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癌的诊断阈值(通常为≥40 mAU/mL)及其与肿瘤大小、分期的相关性。

中国学者报道,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阳性率大约64.3%~~69.4%,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中阳性率大约60% (肝脏病杂志,1993年)

2005年日本肝脏学会(JSH)正式将异常凝血酶原列为肝癌诊断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2019年版、2022年版均将异常凝血酶原检查纳入肝癌筛查项目中。

要注意异常凝血酶原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比如胆道梗阻、慢性胰腺炎、肠道疾病、服用华法林等情况下,异常凝血酶原数值升高,但是没有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因为肝功能受损,可能干扰凝血因子的正常代谢,也会导致异常凝血酶原升高。

动态监测,多次检查,综合评估,可以减少假阳性对肝癌诊断的干扰,提高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前,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联合使用,显著提高了肝癌的早期检出率,尤其在乙肝/丙肝肝硬化等高危人群的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门诊部 王春喜

1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