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在公元前627年秦国和晋国的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不得不在西、南二方独力对抗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却成为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楚国由此树立了与强大的晋国争霸的信心。
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夹在中间的郑国到了八辈子血霉。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一开始晋国四次伐郑,郑国屈服于晋国。后来楚国又七次伐郑,郑国又转而拜楚国为老大。郑国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国强就屈服于楚国,晋国强就向晋国俯首。从而引发了晋、楚为争郑而爆发的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要求郑国臣服于楚国。晋国为了争取对郑国的主导权,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后世史学家对于楚军没有乘胜追击,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多有非议。这其实是不谙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的误解。
什么叫做“逐奔不远”?春秋时期,作战会遵守很多礼仪。在司马法中就说道:“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自古之政也”。也就是说:在战场上,对后退一百步的人是不可以追杀的,所以后退一百步就意味着弃权退出战斗。由此可见后退五十步跟后退一百步是绝对有差别的!五十步仍可战斗,一百步则就是逃跑了!更何况兵家之战,以退为进的例子屡见不鲜。退后五十步有可能是诈退,士兵们仍然还能够成为返攻力量,而退后一百步以外,则确定是逃之夭夭!由此可见,同样是败退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出于对军礼的遵从,在楚庄王的命令下,对于败退的晋军,楚军不但没有乘机掩杀,甚至还帮助敌军逃走。
夜幕徐徐而下,战场上,晋国士兵仍在四处奔突逃亡,但楚军的追杀却渐渐缓了下来。几辆晋国战车陷在坑里,不得动弹。追上来的楚国士兵友情提示他们:“抽去车前横木就行了。”晋军按照楚军所说的去做,战车果然爬出了泥坑。但是他们还没逃出几步,马却又盘旋不进了。后面追上来的楚军再次教他们:“扔掉你们的大旗和车轭吧。”晋军依言而行,轻装之后,战车继续向前驶去。侥幸逃脱的晋国士兵回头感叹道:“我们以前没有逃跑过,所以没有贵国大军如此丰富的逃跑经验啊!”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