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票房破13亿,细数现代诗中的归途和乡愁

娱闻话事 2022-10-19 14:27:41

“夜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万里归途,我们回家。”电影《万里归途》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该片聚焦外交官群体,改编自真实事件,首次揭秘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故事。该电影于国庆档上映,画面震撼,后劲十足。观影时,我坐于影厅前几排,在大制作的轰炸特效和逼真轰鸣中,仿佛身临其境,逼真感受到了被炮灰攻击的惊心动魄,也感动着主角带领着同胞们回国的艰辛不易。难怪网友开玩笑说:“去看《万里归途》千万不要坐在很前排,要不然就会觉得自己在前线了。”

观影结束后,我本来想写些什么,可是总觉得文字单薄,不足以涵盖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更不足以诠释这部电影的动人内涵。

直到我看到了现代女诗人邓超予的一首诗,我明白了为何这部电影会引起强大共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信仰是有根的,那便是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

“归途也是成长之路,回家是中国人心之所向。”细数现代诗人笔下的归途和乡愁,就会发现家乡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从不是一个地名,而是充满着回忆和青春的皎皎白月。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诗中通过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赋予丰富的内涵,描写了他乃至无数同胞游子的经历和心绪。诗歌直白真率,情感深切,朗朗上口,体现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游子情怀,更表达了诗人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尺八》 卞之琳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支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卞之琳的诗是早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这首诗写于他在客居日本的1935年春天。尺八,本是中国吴地传统乐器,盛行于隋唐宫廷,同时期由日本僧人觉心习得后带回日本。而尺八在中国乐器演奏中渐渐绝迹,在日本却得以延续。诗人心思细腻,由阵阵尺八声响,思绪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起对文化传承发扬和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

卞之琳笔下的文字热烈而寂寞,这首诗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他写的《乡愁》,由静夜中的悠扬笛声想到了隔着万水千山的家乡。仿佛恨不得能化作一抹晚风,跟随笛声回到故园,去看看儿时曾玩水嬉闹的池塘,想轻抚两岸的芦荻。

《予乐为民》  邓超予

一弯清澈的眸,

荡漾,连绵波起的峦。

浩淼,如诗如画的歌。

勾勒,不惹尘埃的妹儿。

在歌里,百灵啼翠,清流几许。

在诗里,情哥土家,缠绵几多。

在梦里,一世百合,清香自开。

超予,被土家哺育着,被柔情包裹着,抒写着,唱着。

超予,被清江流淌着,被民歌空灵着,行走着,爱着。

予乐为民,一声一息,都是爱的告慰。

予乐为民,一点一滴,汇成爱的江水。

予乐为民行,

用最清澈的心,

传达者,歌唱者,隽写着,

每一个爱的灵魂。

每个人的归途都是家乡。青年女诗人邓超予的文字既有着巴山楚水钟灵毓秀的纵横诗意,也肩负着民族传承反哺家乡的使命担当。在观看《万里归途》电影后,我恰巧看到了这首诗,诗中并未写乡愁,可是字里行间都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反哺故里的情怀。

在现代语境中,乡愁的涵义更加丰富,不再单是游子对家乡的思恋,也是对振兴家乡发展的担当。愁家乡之发展,愁乡亲之境遇。就像是电影中张译和王俊凯饰演的外交官,他们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一张明信片,也是祖国撤离同胞于炮火的一枚定心丸。

超予是从长江之滨走出来的姑娘,她曾看过首都的风光,也曾见过戛纳的模样,可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她是土家族的姑娘。青年是时代的后浪,超予站在了浪尖上,以青春原本的模样热烈绽放着西兰姑娘的锋芒,她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带去了世界之巅,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传承发出万丈光芒。

如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归途再远,家是唯一的方向。”家乡的广袤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是征途,亦是归途。

0 阅读:15

娱闻话事

简介:分享幽默笑话,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