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临近,这几天,位于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前来参观的人又多了起来。很多参观者还为自己设定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中共一大会址、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出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旧址……
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和悠久绵长的革命文化构筑了黄浦城区丰厚的红色底蕴。一直以来,黄浦区积极履行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所在区的使命与责任,紧扣“心脏、窗口、名片”总体定位,汇聚社会力量努力打造具有显著标识度、群众参与度的“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让市民游客感受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近在身边的红色文化。
红色资源在这里“串珠成链”
2024年5月,黄浦区发布“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1+5+4+1”工作体系。一年来,“红色露天博物馆”成为覆盖黄浦全域的红色文化工作品牌。
什么是“红色露天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将众多红色资源、街区景观及文化生态融合呈现,形成具有博物馆特点的展示、阐释、研究、收藏、保护的功能载体。其中,“露天”强调超越红色资源本体,将黄浦区域内重要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都面向大众开放的展示方式。

要打造红色露天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必不可少。黄浦现有经《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认定的红色资源143处,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中共早期组织在这里发起,中共一大在这里召开,国歌在这里唱响,上海解放时第一面红旗在这里升起,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在这里启航。遍布全区的红色印记作为红色露天博物馆的“展品”,通过资源叠加、串珠成链的形式,实现从“零散展示”到“整体展览”的蜕变升华。

而红色文化集聚的地方就是“红色露天博物馆”展区。在瑞金二路街道内的“红色露天博物馆”南昌路主题街区,串联南昌路48号、100弄2号、180号等重要红色点位,形成了集群化、一站式的红色寻访研学目的地;中共一大纪念馆、又新印刷所旧址等红色资源集聚的淮海中路街道推出《“红色街区”三年行动计划》,结合街区景观改造,推出红色主题墙等吸引市民游客打卡留影。
有展品有展区,专业的讲解员能为红色露天博物馆锦上添花。为此,黄浦区发布“馆员计划”,在关心和研究红色历史、致力于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的各界人士中,遴选并聘任红色露天博物馆“馆员”。目前,已有包括党史专家、专业讲解员、文保工作者,以及文艺、传媒、教育工作者等在内20位获聘“馆员”,成为黄浦区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骨干力量。他们作为博物馆面向社会的窗口之一,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史料研究、红色宣讲、媒体推介,深挖一处或相邻几处红色旧址遗址,把属于这里的故事学深讲透。
红色文化影响力知晓度持续扩大
在保护利用好红色旧址遗址、串联起丰富的红色资源后,黄浦区通过联动效应让这抹“红”外溢辐射出去,持续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上海黄浦,北京东城,虽相隔一千多公里,红色文化却一脉相承。2022年,京沪两地青年通过一场南北《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对话活动,看到了很多首次展出的珍贵史料,两地党史专家还进行隔空交流,为两地共同拥有的红色文化互补互促。
这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对话还在去年扩展至广州市越秀区的《新青年》社旧址,通过馆际联动推动三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方面的工作交流,形成三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联动,扩大“红色露天博物馆”对外影响力、辐射力。

剧场里,红色文化也在深度传承中。舞台上,黎明的第一道曙光下,红旗在黄浦江畔的海关大楼钟楼上高高飘扬,带着观众回到75年前上海解放的时刻,这便是原创情景舞剧《红旗飘飘》中动人的一幕,该剧去年首次以舞剧形式演绎上海海关的红色故事。

为更生动地讲述党的历史,情景式音乐剧《福兴布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连演多场。该剧围绕黄浦丰厚的红色资源,将原创红色剧目改编成红色场馆内的情景式演出,结合旧址史迹陈列展讲解参观,为广大市民呈献沉浸式的红色文化熏陶。
“可触可及、情感认同”是红色露天博物馆建设的核心目标。如今在黄浦,更多的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家门口的红色空间正在被建立起来。当人们行走在黄浦大街小巷,就如同走进一间博物馆,时不时就能与红色文化不期而遇。
记者 / 刘艺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