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门方式就不能全国统一么?”这一话题在微博上热度居高不下,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时不时就引发一阵热议。再打开小红书,你会发现满屏都是“怎么打开网约车车门”之类的在线求助笔记。不得不说,开新能源车的门呀,就如同开盲盒一般,充满了未知,“你永远不知道这扇门将会如何打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久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改造车门把手”的表态,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再次引发了网友对隐藏式把手的疯狂吐槽。要知道,对于新能源绿牌是否换掉,车主们还各执一词,意见难以统一;但要是说到换掉隐藏在车身里面的门把手,恐怕大多数人都会举双手赞成。
小米CEO雷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的建议”,那讨论的热度到现在还在持续发酵呢。无独有偶,另一位参会的车企CEO也打算对新能源车的设计“伤疤”动手改造。
3月8日全国两会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结束后,记者追问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为什么新能源车门都不好开”,这一追问就像一把钥匙,再次打开了人们吐槽隐藏式门把手的大门。
(图/新华社微博)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简直就是“热搜常客”,因它引发的社会热点事件也是数不胜数。就在几天前,艺人王大陆被爆出去年在中国台湾省教唆他人殴打网约车司机和派车人员,而原因竟是他“不懂如何开特斯拉的车门”,于是捶打车窗还与司机互骂。网友们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先是一头雾水,随后就发现自己也是这个“神奇发明”的受害者。不信你去微博和小红书看看,那满屏的吐槽就知道了。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早就过半了,不管是30万以上的豪车,还是10万以下的代步车,隐藏式门把手几乎成了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这门把手本应是汽车最基本且重要的元件,在设计师眼里,它是汽车与用户建立交互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用车体验;在造车新势力的营销话术里,这隐藏式门把手更是被包装成充满未来感、科技感、个性感的产品卖点,甚至说能降低风阻,还“比普通燃油车更高级,能增加续航里程”。在其天花乱坠的宣传轰炸下,消费者们渐渐接受了这一打破常规的新设计。
可当隐藏式门把手真的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后,大家却如梦初醒,意识到这一设计“全是坑”。社交媒体上,网约车乘客被隐藏式门把手夹到手指的控诉屡见不鲜,还有人专门发笔记“避雷”某款国产新能源汽车,提醒其他网友“打到这款车要小心,别随便徒手开门”。你看,人与人之间的悲欢有时就是如此相通,有乘客因为被门把手夹到手而愤怒不已,也有司机因为车门无法打开而气得直跺脚。
梳理车主们的控诉就会发现,隐藏式门把手在冬天容易被冻住,夏天在雨天又会因为打滑而失灵。而且车主们还担心,这种门把手在发生事故时“大概率会失灵”,车内的人脱困困难,外界救援也难以迅速打开车门。毕竟它不像传统机械式门把手结构简单,这隐藏式门把手嵌入车身,结构复杂不说,还多了传感器、伸缩器等电子配件,故障概率自然就增加了。故障率一高,维修就频繁,这不仅耗费时间精力,钱包也会受伤,可车企们在拼命想和车主“交朋友”的时候,似乎都没充分考虑车主的用车成本和用户体验。
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麻烦和之前新能源绿牌引发的争议一样,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正反双方的观点来看,赞成修改门把手设计的用户声音显然更大。然而,除了何小鹏本人,目前似乎还没有哪家车企坦诚地和网友说说门把手到底该怎么改进,也没人好好给车主讲解正确的使用方法。
其实,这隐藏式门把手并非纯电动车的专利设计。早在20世纪50年代,奔驰推出300SL超级跑车时就率先有了这个设计,后来一些超跑也纷纷效仿,它也和高档、豪华汽车紧紧联系在一起。直到2012年,特斯拉在Model S上引入这种与车体齐平的隐藏式门把手,它才真正进入电动车领域,随后被众多模仿者“移植”到更便宜的新能源汽车上。
随着特斯拉成为“平民车”,它的各种设计被大量借鉴,像车内物理按钮被清除,换成大触摸屏,甚至有极端的车企把后视镜抹掉,用流媒体摄像头替代。车企说是为了造型简洁、降低风阻、增加续航里程,可只靠续航里程就能让开车出行更安全吗?很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盲目创新不仅不能带来实质改变,还改变了人们的用车习惯,事故发生率也许会越来越高,这哪里是什么科技进步,简直是“智熄行为”,隐藏式门把手说不定就是车圈逐利潮下的“无聊创新”。
好在车圈还有“听劝”的车企,到现在,不少新能源车企还在坚持传统机械式门把手,个别车企还另辟蹊径,设计了集机械开锁与电控开锁于一体的“半隐藏式”门把手,空出部分位置设置凹槽,兼顾了颜值、便利性和安全性。毕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只有抓住消费者痛点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校对 遇见
编辑 安菲尔德
运营 马社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