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古塔和400年蚝壳祠堂,深圳从来不只是一座小渔村!

驴游记 2023-05-14 17:18:25

我们时常听说,“40多年前,深圳还是一座小渔村”,对这种说法,我听到一次要反驳一次,别说40多年前的深圳不是小渔村,400多年前的深圳也不只是小渔村,深圳市的前身是宝安县,这个在1979年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设置深圳、珠海市的批复》里可以印证:“将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以宝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深圳市行政区域”。县城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妥妥的城市,而宝安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论立县的历史,可以秒杀现有的大部分县市。

只是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深圳,很多关于宝安的历史遗迹,都已经消失在飞速前进的历史车轮中。不过在宝安区的这个街道上,不仅保存着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还遗存着深圳唯一的蚝壳墙大祠堂,甚至还有一座晋朝孝子的古墓。

深圳的前身宝安,如今成为了深圳市的一个行政区,而有着千年历史的沙井,则是宝安区下属的一个街道。

沙井最出名的是什么?沙井蚝必须排第一,在沙井街道,甚至连社区都会被命名为蚝一、蚝二、蚝三、蚝四。

沙井街道甚至还有一座沙井蚝文化博物馆,专门介绍沙井蚝的前世今生。

来沙井品尝生蚝,或者买瓶正宗的蚝油,那是到沙井不可错过的体验,正是这千年传承的蚝乡,造就了后面我们将看到的深圳仅存的蚝壳墙大祠堂。

我们还是先走进沙井的旧村来寻找一座塔吧,这座800历史的古塔,可是深圳市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了这座不起眼的石塔,古塔名为龙津石塔,当地人称为“花塔公”,虽然古塔如今已经被村屋包围了,躲在逼仄的村巷里,但在800年前,它可是位于龙津河东岸的渡口处,史称“渡头石塔”。

沙井的历史要从北宋说起,当时官府在此设归德盐栅,到了南宋升为归德盐场,在中国,食盐有着2000多年的专营历史,也就是只能官方经营,所以盐场也必须是政府机构。

南宋嘉定庚辰年间(公元1220年),当时的盐场大使周穆,在龙津河两岸建了一座桥,桥成之日,波涛汹涌,好似有蛟龙要跃出,周穆看情况不对,又令人在桥边建了一座塔,所以这座塔其实是一座镇水塔,如今古桥早已不存,甚至连河道都不见了,而古塔犹在。

塔的背面还刻有纪年“嘉定庚辰吉夏立石”,有明确纪年的宋代石塔,别说在深圳是唯一,在广东也是不可多得的。

所以这座藏在村中不起眼的石塔,不仅是深圳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也是岭南都少见的宋代石塔。

其实深圳并不全是高楼大厦,不只是深南大道、罗湖口岸、福田商场,还有藏在沙井街道里的这些古老建筑。

看到这块石碑,可能有些人会比较疑惑,深圳的前身不是宝安县吗,怎么又来了个新安县,宝安是始自晋朝的古县名,到了唐朝改为东莞县,到了明朝又从东莞县中分出新安县,管辖现在深圳市的大部分地区,而到了1914年,新安县又改回宝安县,所以明清时期,深圳地区是叫做新安县。

除了龙津石塔,沙井还有一座江氏大宗祠不可错过,这座宗祠不单是深圳仅存的蚝壳墙祠堂,也是岭南祠堂中的精品。

从正面看,江氏大宗祠中规中矩,面阔三间,内有三进,不算大也不算小。

但从侧面看,江氏大宗祠与众不同的一面便展现了出来,这是一座岭南独有的蚝壳墙祠堂,而只要是蚝壳墙的祠堂,基本都可以判断是建于明朝或者清初。

沙井江氏大宗祠到底建于何时,我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准确的答案,有说明朝的,也有说清朝的,估计应该是明末清初。

这座祠堂三进的侧面和背面曾经都是蚝壳墙,可惜上世纪70年代前栋被拆毁,直到2003年才按原貌重建,所以我们看到前面这栋是青砖墙,而后面两栋是原装的蚝壳墙。

为什么要用生蚝的壳来建房子,这个我在另外一篇十分费时费力的文章里已经写得比较清楚了,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寻访“蚝宅”,珠三角蚝壳墙古建筑调查》。

简单地说,能用蚝壳建房子的地方,当时一定是处于海边,蚝壳易得,而作为蚝乡的沙井,当然具备这个条件。

以蚝壳筑墙,多为建筑的两个侧面,背面也是蚝壳墙的,相对比较少见,江氏大宗祠不仅有三面蚝壳墙,还有房顶的龙舟脊和侧面的镬耳屋,都是妥妥的岭南明清风格。

祠堂内部也不错,高大宏伟,中堂原有文魁、进士两块金字牌匾,可惜均于上世纪被毁,重修时无法复原。

抬梁式木结构梁架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纹饰,后堂明间梁上刻的乾坤八卦符在别处也是十分少见。

梁下的圆柱则用红石凿制,中堂金柱对联:惇睦乡邻义结同心开泰运,叙欢门第恩举一片颂尧天,正面后屏上方悬挂“敦睦堂”牌匾。

“济阳立郡,岭表名宗”,沙井步涌江氏祖籍是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先祖江涵翁到惠州做郡宰,后定居在府城,明朝迁居于此。明清时期也出过江士元、江逢辰等多位取得功名的文人学士。

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蚝壳,其实不仅仅是建材的堆积,更是岁月的堆积、历史的堆积。

而触摸蚝壳墙的孩子,肯定也不会知道,这座建筑比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年龄还要大。

除了这座精美的江氏大宗祠,在沙井工厂和商铺夹缝之间的空地上,还会略显突兀的出现一座古墓,文保碑上写着“黄舒墓”,黄舒是谁?

“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这是宝安区上合村黄氏宗祠里牌坊上的一副对联,黄舒是晋朝江夏(今武汉)人,后随其父迁居至宝安,可以说是深圳年代最久远的历史名人。

黄舒干了点啥?史书上记载他是出了名的孝子,人们将他比作春秋孝子曾参,他心地善良,非常孝顺父母,生活贫苦,唯尽力经营维持家计,服侍双亲更是体贴入微。父母去世后,他分别在墓前搭庐,各自守孝三年,有“乡曲争传黄孝子”的说法。1600多年前的孝子故事,其实也进一步印证了,深圳的历史十分悠久。

其实在深圳的高楼大厦下,还留存着很多历史的见证,例如文天祥后人生活的凤凰古村(公众号“驴游记”《文天祥后人在深圳繁衍生息,700年古村落保存至今!》),跳海而亡的宋少帝陵(公众号“驴游记”《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小皇帝,陵墓藏在深圳海岸边,至今鲜为人知!》),以及藏在车水马龙间的168座客家围屋。看完这篇文章请记得,40多年前,深圳不只是一座小渔村。

1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3-05-14 19:22

    大赞作者[点赞],说的太对了,说出了许多老宝安老深圳镇人的心声,我也是非常非常不愤气说我们深圳以前是小渔村才只有40的历史,我们深圳明明是宝安县的县城,宝安县是很有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