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安王朱勉塣:为了面子殴打朝廷命官,倒在黎明前一刻的洛阳王

钱越说史 2025-04-05 20:39:21

洛阳,著名的十三朝古都,与西安并为我国最著名的两大古都,历朝历代在洛阳留下了诸多印记,给予这座城深厚的历史底蕴。2012年洛阳晚报别出心裁的以《洛阳十个地名,印记千年历史》为题,用十个数字地名来承载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渊源:首阳山、二郎庙、三复街、四眼井、五股路、陆浑关、七里河、八里堂、九府门、十字街。

首阳山森林公园

九府门位于老集南与西大街交叉口,地处洛阳老城核心区,其实应该称做“旧府门”,本是明朝伊王府南大门。伊藩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子的封国,自永乐六年(1408年)首封伊王朱㰘之国洛阳,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末代伊王朱典楧被削爵废为庶人,共传六世八王(包括追封)。之后伊王府被逐渐废毁,特别是明清鼎革之后。九府门为伊王府极少数传世的遗存,然而门楼于1991年在城建改造中被拆除。

今天来聊聊伊藩唯一一位追封亲王:第三代伊王朱勉塣。他身上会有哪些精彩故事呢?

为了面子殴打朝廷命官

朱勉塣(音zhèng),生于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十二日,为伊简王朱颙炔(音yóngquē)的庶长子,生母任氏。

因祖父伊厉王朱㰘(音yí)玩的太花,年纪轻轻便丧命,只留下其父朱颙炔一根独苗。而伊简王本人也只有三子二女,伊王妃谢氏膝下仅有嫡女内黄郡主,三个儿子均为庶出,其中次子未名早夭。第三子朱勉坍(音tān)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与大哥年岁相差甚远。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伊王府的第三代处于一脉单传之中。

朱㰘在洛阳城内胡作非为,堪称洛阳百姓的梦魇,由嫡母刘氏和生母丁氏共同抚养成人的朱颙炔这位第二代伊王,也是一位横行洛阳的小霸王。正所谓言传身教,父祖如此,那么一脉单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朱勉塣能免俗吗?

朱勉塣虽是长子,可吃亏在是庶子,按照制度不能一步到位受封世子,只能先成为郡王。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朝廷正式册封他为洛阳王。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朝廷正式额定其岁禄为二千石,米钞中半支给。

明代王府棂星门

得赐岁禄,意味着朝廷已认可其成年,可以出阁,离开伊王府,独立开府了。事实上,朱颙炔这位老父亲,早已在为儿子开府之事做准备。

正统八年四月,也即朱勉塣受封洛阳王前一个月,伊王突然奏称:庶长子年已长成,开始别居,但身边缺乏内使使令,自己事急从权自洛阳等县访得岳文通等八名自行净身百姓,请求准许将他们收入王府,共长子驱使。

出于稳定社会的考量,明朝对净身有着严格的限制,民间自宫不被朝廷认可,更进不了宫。同样为限制藩王通过各种自主权坐大,也为防止其为祸地方,对王府官员及内侍的来源都有限制,文官由朝廷任命,内侍也由朝廷赐予。像伊王这等做法明显有违礼制,按理少不得会遭一顿斥责。奈何朝廷对伊藩历来相对宽容,明英宗竟对此给予了追认,只是告诫叔祖不得再犯。

至于洛阳王府府邸,伊王也一早为其挑选好合适位置。正统八年七月,朱勉塣刚受封,前河南卫指挥杨虎遗留的宅邸便被改作洛阳王府。

区区指挥使宅邸如何配得上“高贵”的洛阳王,自然的改建一番方能入住。正统九年(1444年)十月,在伊王的奏请下,朝廷正式命河南三司出钱出人营建洛阳王府。

不知是地方官不上心,还是朱勉塣父子太过挑剔,一座规模不大的郡王府,建造了两三年竟然还没有完工。以至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月,朝廷遣使册封河南卫指挥佥事张珍之女为洛阳王妃时,册封仪式也只能在伊王府举行。

从后续的发展来看,阿越认为洛阳王府迟迟未能完工,根子应当出在朱勉塣父子身上。正统十一年,河南境内爆发饥荒,三司以此为由,奏请让伊王效仿当时的宗室贤王周王朱有爝,自备物料工匠营建洛阳王府。

“(十一月)辛巳……先是,河南三司修伊王庶子府。至是三司以时值饥馑,请敕王如周王例,自备物料、工匠,庶不伤民力。从之。”(《明英宗实录》)

王城公园

意思很明白,您二位太难伺候,所以老子不伺候了,您自个玩去吧,只要你有钱,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可他伊王岁禄只有二千石,怎能和岁禄高达二万石,本色一万四千石的周王比。然而皇帝金口玉开,即便再郁闷,这个哑巴亏也得吃。

此后,朱勉塣沉寂了多年。直到明英宗从瓦剌留学归来,当了七年南宫之主,奋起一搏发动夺门之变梅开二度后,洛阳王殿下抓住其急需挽尊的心理特点,再次跳将出来。

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朱勉塣奏称,府中缺乏可供使唤的下人,想从本府军校之家挑选些“谨厚无依”的妇人和女子入府。

然而明英宗发现了其中的华点,又是“无依”,又是“女子”,感情你尽捡王府校尉家属中无依无靠的年轻女子下手啊,这是在选侍女呢,还是在选小妾?真要因此出了事,还不是利归王府,冤归朝廷。

念及此,明英宗一口回绝了朱勉塣的企图。并表示不是乏人御使吗,真缺人内侍不比侍女好使得多。遂命司礼监选出两名内使送往河南,供洛阳王府使令。

天顺二年(1458年),朱勉塣的名字再次闯入明英宗的眼帘,并引起皇帝陛下的雷霆之怒。

洛阳王府校尉李成给城中一大户人家办事,结果反过来威胁人家,敲诈钱财。洛阳县典史辛和接到报案,强行将李成抓来审问。

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朱勉塣闻讯火冒三丈,立马派校尉侯勉等人将辛和拿到王府“笞责”,也即狠狠地抽了对方三十鞭子。

事后辛和不服,将此事捅到明英宗案头。

典史,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佐杂官,属于“未入流”,也即连从九品这个最低品阶都够不上的芝麻绿豆官。但再怎样也是在吏部挂了号的朝廷命官,岂是宗室可以随意处置的。更别说宗室干预地方,属于藩禁之下的高压线,是皇帝绝对不能容忍的底线,所以只要上达天听,必然会遭到明英宗的惩治。

《繁城之下》的宋典史剧照

不过念在此事事出有因,且也没引发什么重大后果,明英宗还是饶了朱勉塣一回,对其本人只是稍加斥责,只可怜王府教授却要给他背锅。

“典史职事虽微,系朝廷守土治民之官。尔辄听下人擒拏凌辱,是不知有朝廷也。况校尉系本县土民,既有吓骗等情,自宜痛加惩治。尔却不责校尉而笞典史,徇私违法莫此为甚。尔任情妄作如此,是亦教授不能辅导所致。今提教授来京究治。其校尉李成等令御史就彼执问。自今尔宜安分循理,保享禄位,毋蹈前非,庶副亲亲之意。”(《明英宗实录》)

倒在黎明前一刻的庶长子

天顺六年(1462年)七月十一日,伊王朱颙炔薨逝,在位38年,享年50岁,朝廷赐谥曰简。《明实录》称他享年46岁,显然属于误记,因为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而古人讲虚龄,故当为50岁。

“甲辰……伊王颙炔薨。伊厉王第二子,母丁氏,永乐十一年生,二十二年袭封,至是薨,享年四十六。讣闻,上辍朝三日,谥曰简,遣官致祭,命有司营葬。”(《明英宗实录》)

前文说过,伊简王去世时在世的子嗣只有两人,幼子朱勉坍此时年仅10岁,直到成化四年(1468年)十月才受封光阳王,也即不仅年幼,连爵位都没有。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论,身为庶长子的洛阳王朱勉塣都是当之无愧的伊王爵位继承人,父王去世后当由他充当丧主,顺带管理府事,待服满袭封伊王。

但这府事不是你想管就能管的。按照明代宗室制度,想要获得相应的政治待遇,必须提前向朝廷打报告,获得批复后才可行事,于是有了诞生、请名、请封、请婚、讣告等需由藩府奏报朝廷的一系列制度。

先王去世时,若继承人年长,那么自然应当由其来管理府事。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由蜀藩长史司向朝廷奏请,获得恩准后,才能行使这一权利。一般来说这就是一个形式,朝廷没有不批准之理。

洛神公园

可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便是形式,该走还得走,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大义、名分,走了形式代表获得朝廷授权,万事有朝廷背书,否则便属于擅自执掌藩王大权,少不得要挨一顿斥责,更有甚者可能面临其他处罚。

比如万历年间蜀端王朱宣圻薨逝后,蜀世子朱奉铨仗着自己是先王的嫡长子、法定继承人,连这个形式都不愿走,不经奏请就直接上手主持蜀藩日常事务。最终本人遭到降敕训斥,蜀藩长史司一干人等被夺俸半年。

恰巧,当年八月初六,乃伊藩祭祀本国社稷、山川之神的日子,先王突然亡故,一下子群龙无首,乏人主持。于是乎,伊藩左长史金润等在伊简王去世的当日启动紧急程序,撰写奏疏连同讣告一道上呈朝廷,表示洛阳王和本府官员都要居丧,可能都无法主持祭祀事宜,请求朝廷给予指示。

伊藩此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说是请旨,实则是想让朝廷就洛阳王管理府事事宜尽快给出明确答复。不过也有其道理在,居丧属于五礼中的凶礼,而祭祀社稷、山川之神属于吉礼。吉礼居五礼之首,为最隆重的一项礼仪。相当年为让秦隐王朱尚炳在居丧期间袭爵,明太祖还特地让礼部制定了一套,丧礼与嘉礼转换的礼制,何况是在嘉礼之上的吉礼。

若是伊藩方面不经奏报,直接让朱勉塣主持,上到洛阳王,下到长史司相关人员,少不得受一顿惩治。若不对本国社稷、山川之神进行祭祀,结果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上报朝廷,把问题上交属于最聪明的选择。

果然,礼部表示王国祭祀乃大事,岂可因私废公,洛阳王虽然在为父服丧,可身为继承人,这社稷山川之祭自当一肩挑起。于是明英宗命朱勉塣主持祭祀,等于是把管理伊藩府事的权力移交给了他。

“甲辰,礼部奏:‘伊府长史司左长史金润等言:‘本年八月初六日应祭社稷山川等神,而洛阳王并臣等俱居伊王丧,恐未可以承祭。’臣等议《礼》不以私丧废公祀。今洛阳王虽有父服,其社稷山川之祭,宜令主祭。’从之。”(《明英宗实录》)

先农坛(原山川坛)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驾崩,随即皇太子朱见深即位。按照惯例,新皇即位当赏赐诸王。当年二月,明宪宗正式下诏赏赐诸王,作为叔祖辈的朱勉塣虽尚未袭封,却享受到了最高待遇,与堂伯鲁王朱肇煇、辽王朱贵燰(音wēi),及堂兄周王朱子埅、沈王朱幼㙾(音xué)等新皇祖字辈相同。

“戊戌……上以初即位赐亲王白金、文绮:鲁王、辽王、庆王、肃王、唐王、郑王、襄王、宁王、周王、沈王、伊王、岷世子各白金三百两,纻丝罗十五表里,纱十五疋,锦三疋,钞二万贯;淮王、晋王、秦王、韩王、代蜀二世子,各白金三百两,纻丝罗十表里,纱十疋,锦三疋,钞二万贯;赵悼王、荆靖王长子,靖江王,各白金二百两,纻丝罗十表里,纱十疋,锦三疋,钞一万贯。”(《明宪宗实录》)

需要说一下的是,这条内容的表述存在瑕疵,此时朱勉塣明明还是洛阳王,却用伊王相称,明显与实不符。

自天顺以后,继承人为先王服满丧期才能袭爵逐渐成为惯例,少数服丧期间袭爵大多出于特恩。先王对继承人而言属于君父,需服丧三年,以九个月代一年,共需二十七月。

伊简王去世于天顺六年七月,天顺八年九月便算服满(注:去世当月便开始计数),也就是说只要过了九月,除去丧服的朱勉塣随时可以进封伊王。

然而悲剧的是,天顺八年(1464年)九月初八,也即为父服丧的最后一个月,竟突然薨了,享年34岁。堪称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

没办法,虽然你是伊王继承人,但直到去世朝廷的册封诏令未下,那么便是郡王,而非亲王,只能享受郡王的哀荣。明宪宗接到讣告,下旨为其辍朝一日,并赐谥曰安惠。全称洛阳安惠王。

“戊午……伊府洛阳王勉塣薨。王,简王庶长子,母任氏,宣德辛亥生,正统癸亥册封,至是薨,年三十四。讣闻,辍朝一日,赐谥曰安惠,祭葬如例。”(《明宪宗实录》)

龙门石窟

不过据《大明洛阳王圹志》记载,朱勉塣去世于天顺八年七月初十:“正统八年五月初一日册封为洛阳王,天顺八年七月初十日以疾薨,享年三十有四”。两相对比,定然是《明实录》记载有误,当以圹志为准。

他的去世,也影响到了伊藩的传承序列,朱勉塣共有四子,其中嫡长子朱諟钒虽已长大成人,但不得不为父王服丧,但服满袭爵。直到成化二年(1466年)朱諟钒才得以袭封伊王。

随即在朱諟钒这位新任伊王的奏请下,朱勉塣被追封为伊王,改谥曰安,世称伊安王。

阿越说

伊安王朱勉塣这位倒在了黎明前最后一刻的特殊亲王,在历史上名声不显,连《明史·诸王传》都失载:“天顺六年薨,世孙悼王諟钒嗣”。事实上《明实录》对其记载也极其稀少,最重要的两则内容:一为为了面子殴打朝廷命官,一为朝廷批复由其负责祭祀,管理府事。

殴打朝廷命官看似荒唐,但与“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髠裸男女以为笑乐”的伊厉王,“纵中官扰民,洛阳人苦之”的伊简王相比,又不算什么大事,且情有可原。

在明代藩国与地方属于两个互不统属的系统,宗室不得干预地方司法,但地方同样无权处置王府属员。即便王府属员犯事,地方想要拿人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先行奏报该府宗王,获取准许;二是直接上报朝廷,获得朝廷授权。除此之外,不可轻动。且绝大部分情况下,不管走哪条途径,像敲诈勒索这种事,最终处置权还是会交给宗王本人。

辛和这位洛阳县典史,竟然绕过正途径直拿人,属于目无法纪,更是对洛阳王府的蔑视。堂堂宗室亲贵,被不入品的小杂鱼如此挑衅,岂肯善罢甘休。

只能说,自永乐削藩后,亲藩地位一落千丈,即便深得朝廷信任的庆王朱栴都被当时的宁夏总兵逼得屡屡想要迁藩避祸。以伊藩的情形,伊简王、洛阳王但凡表现出唯唯诺诺,早就被地方官压制得死死的。

丽景门

朱勉塣与辛和的冲突只是其一。在此之前的景泰三年(1452年),河南按察司衙门在洛阳兴建按察分司衙署,执掌分司大权的按察司佥事叶遄,派洛阳知县金挀去王府擅取木料,也即不问自取。

要知道亲王属于超品的存在,理论上地位仅次于皇帝,现在正五品的按察佥事不打招呼,径直命正七品的知县跑到王府地头一车车的运木料,这是何等胆大包天。放在其他朝代,特别是我大清,搞不好要人头落地。但对于大明官员而言,这实属基操。

“河南按察司佥事叶遄,令洛阳知县金挀取王府木料,创按察分司,为事吏钟信发其事。法司请执遄与信辩。从之。”(《明英宗实录·废帝》)

天顺七年(1463年)十一月,三法司会同锦衣卫联合办案,查处了一批借奉旨外出办事,受贿、索贿的官员,多为出使王府使节,其中就有出使伊王府的钦天监监候陈鼎。按其官职及时间段推算,当与伊简王丧礼有关,也即朱勉塣主政时期。

饶是宗王如此跋扈,都有肖小敢打王府的主意。可想而知,若是稍稍软弱一些,会被欺负成什么样子。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