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46年前的1892年,中国诞生了一名“鬼才”,他家境优渥,却靠着“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一步步将自己“玩”成了大师,他就是赵元任。
音乐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摄影师、导演、以及多项运动的爱好者等等标签,都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但更离谱的是,这位从来没有被标签固定过,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语言方面的造诣——中国现代学语言之父。
因为,赵元任,仅仅用了78个字,就挽救了汉字,他传奇的人生,令后世津津乐道,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聊聊,赵元任先生的生平。
幽默风趣的大师
图上这则正文78字的的小故事,正是赵元任先生的大作,看起来很好背,但是比传统文言文的发音更加绕口,当然这只是赵元任幽默风趣的作品之一,他提议将文言文精简,改成白话文,图上的小故事,就是他为证明两者的距离所创作。
于是,赵元任把先生整懵了,同音字杂而不乱,还很有道理,正因如此,汉字文化得到了挽救,精简成白话文,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是他所做的贡献,但你知道吗?这只是大师人生中的一则平凡经历罢了,其完整的人生,更加有趣。
1892年,天津的赵氏家族,传来了男孩的啼哭声,新家主衡年为儿子取名元任。
赵衡年是举人出身,而他身后的赵家,是当地名门望族的代表,祖籍是江苏的,往上推个几代,在乾隆朝出过史学家,赵衡年的父亲更是担任过直隶知州,可谓是光耀门楣,但是老爷子在赵元任10岁那年,驾鹤西去了。
虽然家里的老爷子走了,但是家道没有中落,影响力尚在,而赵元任的父母,也都是文化素养非常高的人,父亲喜欢吹笛子,母亲能吟诗作词,在两者的熏陶下,孩子从小就爱上了学习,培养了众多的兴趣爱好,博览群书。
只不过,让赵元任扩展自己爱好的,并不仅仅是父母的培养,而是他自身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把孔子复活了来教,也起不到半点作用,将赵元任心底的兴趣不断扩大的,是一位叫吕思勉的大师,他教授了赵元任历史知识。
自此之后,赵元任的求学之路,正式开始了,他将从小学习的知识,应用在多个领域,和老师学习音乐,后来又开始研究天文学和数学,同时他趁着闲来没事的时候,专门自己搞一些小发明,倒是整出来不少有意思的小物件。
1910年,“庚子赔款”退款留学生考试结束,学子们都希望榜上有名,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赵元任则是志在必,成功拿下第二名,但是这次考试,参加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属于神仙打架,他拿下第二名,已经是技压群雄了。
值得注意的是,杨锡仁先生是榜首,而赵元任将来的好友胡适先生,才考了第55名,胡适在当年,可是大名鼎鼎的天才,至于为什么说赵元任技压群雄,是因为他半路出家,之前研究数学较多,说是“鬼才”非常贴切。
而这一次远赴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也让赵元任,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他的求学之路越发宽广,开挂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成了康奈尔大学历史上,难以被超越的究极天才,具体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4年求学路,断后人路
刚开始进入康奈尔大学的时候,赵元任的专业,还没有彻底改变,他的主要心思还放在数学上,平时也会研究天文学,和胡适这位天才,也有了更深的交流,二人从好友,一步步发展成挚友,变得愈发英雄相惜。
但是,赵元任的傲人成绩,导致了后无来者,他取得的成就,只有自己能超越。
两次大规模的数学考试,满分是100分,最低的一次,考了99分,在那个年代,能以一分优势领先赵元任的,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平均成绩这一块,他断了后人的路,多次天文学考试,清一色满分,双科目的状元,简直逆天。
所以,胡适在日记里面专门记载了挚友的传奇,只要是赴美留学的这一批优等生,赵君元任,都是第一。
可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并没有,求学之路,长达4年,成绩霸榜,只是赵元任很小的成就罢了,他的兴趣太广泛了,那颗求知的心,装着浩瀚苍穹,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学40多门的课程,并且保证拿到学分。
音乐、语言、化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几何学、微积分等等,都是赵元任感兴趣的内容,他对每一天,都有完整的规划,记在自己的一个日记本里,比如这一天上午学什么,下午什么时候开始学,晚上几点学完了睡觉,满满当当。
100多个学分啊,被赵元任都拿下来了,这要不是天才,那世界上真的无法定义天才这个词语了,不是天才定义了他,而是他赋予了“天才”光辉,所以刚刚毕业,他又被哈佛大学挖走了,3年的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
在哈佛进修完成,康奈尔大学的负责人,专程去找了赵元任,他们舍不得放过这个人才,希望他能来到母校任教,向更多的学子,传授物理知识。
因为,在这个阶段,赵元任的才能,已经超过了康奈尔,甚至哈佛大学的大量讲师了,柏拉图、笛卡尔、罗素、杜威、斯宾诺莎、康德等西方名人的作品,都被这位天才,用课余时间读完了,并且记在了脑海里……
超一流的人才,是众人争抢的对象,而且赵元任在哈佛学习的3年,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高额奖学金,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融会贯通,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多门外语,其语言方面的天赋,则是更加恐怖的。
除了学习外语,赵元任在学习方言这块,更是个奇才,他一辈子会使用33个地方的汉语方言,要知道方言的口音,是非常难学的,有些地区的发音,还比较绕口,赵元任是怎么学会的呢?
其实,这要从赵元任的小时候说起,他在1920年被邀请到清华担任教师时,就有一门“中国现代方言”的课程,不妨来见识一下,这位时年28岁的大师是如何教授学子们的。
语言学中的超级天才
有些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哪怕兴趣使然,也达不到的高度,赵元任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或者说唯一的例子。
小的时候,赵元任并没有一直待在天津,他似乎居无定所,像是常州、祁州、保定、冀州、北京等地方,都去过,且住的时间还不短,唯独离谱的是,赵元任偏偏能听懂当地的方言,而且一些就会。
举个例子,赵元任的伯母,老家是福州的,方言肯定改不了,旧时代的普通话没有普及,正常来说,两者交流起来,挺困难的,可赵元任却能和伯母侃侃而谈,福建方言能听懂不算,还能模仿出口音来。
像是南京话也是,南京的方言,江苏本地人,都不一定听得懂,赵元任偏偏就有个南京的同学,和众人交流起来费劲,唯独和他无障碍沟通,包括私塾的先生,老家是常州的,教的四书五经自然是用方言,赵元任能做到用常州口音背书。
但凡是去一个地方,就能将一个地方的语言给复刻了,比如有一次聚餐,客人来自全国各地,彼此都无法正常交流,但赵元任用各种方言,你一言,我一语的,摆平了和众人交流的障碍,足见其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高。
赵元任曾经说过,语言是他最大的财富,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也掌握了大量的兴趣,但唯独语言,伴随了他大半辈子,后来提出要让中国的语言,应该走上一条科学化的路,在清华任教期间,赵元任除了教授方言,还包括普通话。
到了1928年,36岁的赵元任,成为了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依然在和语言打交道,为后世留下了太多宝贵的东西,中国第一步现代语研究的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就是赵元任留下的,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再后来,更多的青年研究者,跟随者赵元任的身后,他们对各地的方言进行调查,哪怕当时处在战乱之中,物资十分匮乏,但他们为了心中所想而坚持,克服了许多困难,赵元任也会利用他的幽默细胞,让众人放松身心。
前面提到的那一篇78字短文,就是赵元任研究的结果,他实际上是在玩一个“文字游戏”,觉得文言文的内容,对于当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人来说,还是大白话的教育更好,提议将书本上的文言文尽可能的修改。
同音的短文,不拗口,但是难理解,许多太深的文言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正是靠着此举,他挽救了汉字的发展,让后世的我们,课本上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数量,少了很多,能够以更简单的方式,了解古人的智慧。
对于赵元任来说,他做的这些,始于兴趣,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对一件事产生了好奇心,那就去行动,从小到大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都是源自兴趣的不断发展,语言研究了半辈子,而对音乐的喜爱,他坚持了一生。
每每想到童年中父亲和母亲的身影,赵元任就会感慨生命中最早的两名启蒙老师,音乐是他的白月光,以至于后来结婚度蜜月,都把新买的钢琴带着,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同样非常高。
等到上了年纪,赵元任坚持锻炼,打的一手好网球,就连游泳和溜冰,也不在话下,后来还得过一次竞走冠军,放下了学术上的研究之后,赵元任不断发展他的摄影技术,早些年自拍,晚年拍各种各样的人、事、物。
经赵元任之手留下的照片,足有上万张,虽然后来定居在美国,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心,他曾多次将国外的新知识,通过翻译,传到国内,81岁那年,被邓公热情接见过。
1982年,赵元任先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0岁,算是相当高寿了。
纵观赵元任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他其实还特别喜欢美食,妻子杨步伟有一手好厨艺,赵元任就写记录了一本《中国食谱》,此书就此流传了下来,作者署名正是杨步伟,相信不少喜欢做饭的朋友都看过。
最后,缅怀这位146年前的天才,他“好玩”、他爱国,他也爱文化,他卓尔不群的才能,犹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