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预测100亿台惊人数量的人形机器人,为何如此吸引人

行者啊 2025-02-08 11:27:56

人类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外化着自身,从思维到行为,从外形到模式,人形机器人可谓是这种外化的集大成者。

目前制造业进入信息化阶段,已具备制造人形机器人的多项要素。如果说汽车是传统制造业的明珠,那么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就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明珠。汽车是制造业的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就是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为什么要做人形机器人。

人类为什么要外化自身?因为孤独。人类潜意识里需要找一个伙伴,这个伙伴必须是人形的,不能是狗也不能是猫,它必须听话且无所不能。

人类从丛林中走出,曾经面临环境的威胁,朝不保夕,在意识深处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找个伴侣能否安然一生?朋友会不会分道扬镳?亲人能否陪伴到老?这些不确定性产生了人类寻找一个可靠的、无所不能的替代品的需求,人形机器人就成为以现有技术能够达成的最可能选项。

毫无疑问,人类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形似人类的机器人端茶倒水、洗衣拖地、买菜做饭、照顾陪伴。人类倾向于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语言进行交流。人形机器人可通过模仿人类行为如点头、挥手,提升交互的自然性,在服务、接待、教育或护理场景中尤为重要。

除了上述心里需求以外,还有环境要求。

目前所有的设备设施界面,都是以适应人类的外形需求而设计的。比如街道、房屋、楼梯、电梯,还有门把手、电器按钮、电脑键盘、各种设施的开关等等。无需大规模改造现有环境,人形机器人即可执行任务,例如开关屋门、上下楼梯、操作电器等。将机器人做成人形,才能走上街道,走进室内,成为人类的近距离伙伴。

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问题。

任何事情均有两面性,在人形机器人成为人类亲密伙伴的同时,会不会弱化人类的本能?答案是一定的,但要注意,底线是人类不能完全依赖外部的人形机器人,从而受制于外在产品。

如果说电子游戏吸引的是青少年,那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人形机器人,可能更吸引有一定阅历且愈感孤独的中老年人。人类会不会因此上瘾?是个潜在的社会伦理问题。

所以在人形机器人的萌芽阶段,就应该制定强制标准,避免一些情况的发生,这样才更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首先,人形机器人脸部应该和人类有明显区别,比如机器人的脸只能做成纯圆形或纯椭圆形,眼睛、鼻子、嘴巴只能是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组合。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机器人,避免产生情感依赖。

其次,出于安全考虑,人形机器人身高不能超过1.5米,手部、腿部力量大小不能超过10岁儿童。当然,特种人形机器人除外。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挑战。

开发人形机器人需要解决双足行走、平衡控制、复杂动作等问题。因此,或许将人形机器人做成脚踩“风火轮”,在平地用轮子,在复杂地形用脚的设计,是否效率更高?毕竟人形机器人也不能太过于受限于人类的外形。

有没有必要非要做成人形?

工业机械臂、轮式物流机器人等因其高效、稳定性和低成本在特定领域占主导地位,无人机、智能驾驶汽车也是机器人的一种特殊形态,此外任务决定形态,如水下探索机器人可能模仿鱼类,救援机器人可能采用多足结构。人形并非唯一解,但可能是适应人类为中心的通用解之一。

人形机器人可聚焦家庭、医疗、社交等场景,而其他形态可以继续主导工业、农业等领域。未来机器人形态将更趋多元化,人形仅是探索路径之一。

马斯克预测2040年将有100亿台人形机器人的惊人数量,超过全人类总和。依据人工智能的和机器人执行机构的发展进程,我们对近期的预测是,首先在养老陪伴、家庭服务、教育社交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将作为新的家电产品,多年后将变得和电脑、彩电、微波炉一样普通,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人形机器人承担着人类外化自身的梦想,将伴随人类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0 阅读:5

行者啊

简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