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迎来了日出,柔宇还在黑夜

卓乎 2024-01-18 18:19:21

2023年,虽然智能手机整体增长依旧颓势,但是在细分的折叠屏手机领域,却异常亮眼,按照TrendForce的预估,2023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1830万部,年增43%,中国大陆市场预计突破500万台。

在全球,三星依旧在折叠屏领域一家独大,占据着68%的市场份额(2022年是82%),而在国内,随着华为、荣耀、小米、OPPO在折叠屏领域的全面崛起,对三星展开了强烈的冲击,三星在国内的份额被压缩到15.4%。

折叠屏的日出到了,大玩家们都很热闹,憧憬未来,作为曾经折叠屏的先行者柔宇科技,曾经估值超过60亿美金的明星企业,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陷于持续巨额亏损而导致的运营困难的黑暗之中:欠薪、停产、查封……

又想起了21年年末,柔宇科技CEO刘自鸿在朋友圈的深夜感悟。

柔宇科技怎么了?CEO刘自鸿能把它带出泥潭么?

对于1983年出生在江西抚州的刘自鸿来说,从读书到创业前,就是开挂一样的存在,初中会因为想打台球而逃学,高中则一度沉迷于武侠小说之中,本依靠奥赛物理化学双料一等奖的成绩可以保送清北,但是依旧参加考试。在2000年,以抚州高考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就读本科,并且在本科期间创办了两家半导体公司(Fancy及Autobio),顺便发明了“人体生物智能传感及应用系统”并且以300万的金额将专利卖给了一家公司,收获第一桶金。

本科毕业后,免试留校,在电子工程系/微电子学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硕士毕业后,同时拿到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博士offer。天才此刻也有让人酸掉大牙的烦恼:去哪个学校会好点?

于是他在清华大学的BBS论坛上发帖求助,希望得到解疑答惑,最终,一封5000字的匿名信给他指引了方向,这名匿名的热心人士以自己毕业后先在英国再去美国的亲身经历,给了刘自鸿建议。

匿名信里面有段话:“如果你想继续做研究,成为一名科学家,我建议你选择剑桥,这是一所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名校,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科学家;但如果你未来想做科技创新方面的创业,那我建议你毫不犹豫地选择斯坦福大学.............”

作为大学就创办公司并且通过专利实现商业价值的刘自鸿,

最终选择了斯坦福大学,并且在3年不到的时间里面,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而论文的方向正是“柔性显示”,这个是斯坦福当时几乎没有教授研究的方向,在刘自鸿眼里,选择这个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的信息输入方式,有70%是依靠视觉,为什么所有的显示器都是方方正正?我能不能做一个像纸一样薄的显示器,还可以任意卷曲和折叠?”,这个决定让他的导师,曾经是Ti德州仪器首席技术官的西美绪大为触动,随后在导师的支持下,他拿到了10万美金的实验支持经费,开始了柔性电子显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并且成为该系历史上用时最短的华人博士毕业生。

2009年,博士毕业后的刘自鸿,加入IBM在纽约的的著名研究机构IBM T.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及IBM Semiconductor R&D Center,担任顾问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

在IBM的工作中,创业的念头始终没有消褪,而此时,天使投资人杨向阳注意到了他的研究方向,作为青睐与投资开创性的项目和技术,有“理工男”的逻辑和“技术控”的情怀的投资人,他也想在“柔性领域”展开投资。

2012年对于刘自鸿来说是个转折年,这一年,他辞去IBM的工作,于是同清华、斯坦福校友的余晓军和魏鹏在硅谷、深圳、香港同时创办了柔宇科技有限公司,并且担任董事长兼CEO。

而关于柔宇科技的命名,刘自鸿的解释如下:“当时我们的梦想是希望柔性电子屏无处不在,遍布宇宙,所以才把公司的名字定为柔宇。”

公司创立之初,没有产品,没有样品,只有PPT、论文和刘自鸿……但是资本依旧趋之若鹜,因为刘自鸿自带的光环,以及对于柔性显示的未来的信心,柔宇的融资狂飙之路开启。

2012年柔宇科技获得松禾资本和深创投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2013年,柔宇科技获得包括IDG资本跟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同年,柔宇硅谷研发中心宣布研制成功全球最薄,厚度不足头发丝直径(最薄可达0.03至0.1毫米)并可大规模量产的柔性显示器背板。在柔性屏的发展线路上,柔宇和三星等都是基于OLED材料,但是也有很大区别,柔宇在背板的材料用的是非晶硅,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而三星在背板材料上用的是低温多晶硅,采用的是低温多晶硅技术( LTPS )。单就OLED这个方向,这一年,火爆全球的Iphone5s还采用的是液晶屏,直到2017年才用上OLED,柔宇科技在这块无疑是处于非常前沿的位置的。

不过,柔宇大力宣传自己研发的ULT-NSSP技术,也被业界质疑是基于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的IGZO(金属氧化物)背板技术简单改良包装就拿出来作为噱头的概念而已。

2014年8月,柔宇科技通过视频发布仅0.01毫米厚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蝉翼屏,视频中,随着人手轻轻扇过,屏幕也随之摆动。视频一经发布,轰动业内,国际某巨头愿意花3亿美金收购柔宇,被刘自鸿拒绝。

2015年,柔宇科技获得基石资本、松禾资本、CPE源峰、IDG资本等投资的近11亿人民币C轮融资,并且进入全球独角兽俱乐部。此时,距离成立也仅有3年多,柔宇需要寻找产线对技术进行“量产试验”,在与一些面板厂沟通后,面板厂商需要柔宇提供技术图纸和产品线路在产线跑通后再签署合同,刘自鸿担心技术泄密,没有同意。

他决定梭哈一把:自建产线。

2015年是柔宇科技的转折年,也为柔宇今天的困境埋下了伏笔。2015 年11月,柔宇在深圳龙岗区坪地筹备开建 “全球首条类 6 代全柔性显示屏生产线”,2016年7月正式开建,2018年6月投产,历时两年半,其中从设备进驻到投产花了一年多,而维信诺(华为折叠屏供应商)只需要4个多月。而反观京东方,2017年10月就宣布第 6 代柔性 OLED 产线在成都量产。建厂缺乏经验,建厂到投产更缺乏经验,并且在面板厂这条极其强调规模化、技术化和逆周期投资的赛道,100亿下去几乎不冒泡,500亿下去未必能扭亏,柔宇科技的麻烦来了,产线的建设成为柔宇科技现金流“黑洞”。柔宇的产能利用率始终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按照其曾经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15.1%,2019年31.2%。2020年上半年仅有5.3%,而且面板产线一旦投产就不能停,一停重启的费用是天价……

此后柔宇科技融资的大部分钱都被此吞噬,2016年,柔宇科技获得WARMSUN Holding Group 5亿元Pre-D轮投资。2017年,柔宇科技获得中信资本、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基石资本、Alpha Wealth、浦发银行等投资的近8亿美元D轮融资。2018年,柔宇科技完成三轮E+轮融资,香港尚乘集团(隶属于李嘉诚),保利资本、盈利资本等战略入股,估值直奔50亿美元。

更值得思考的是,这么高的估值,这么前沿的技术,柔宇的客户在哪里?柔宇的商品化的产品是什么?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迟迟未有量产的商业化产品,柔宇也一度和G启、YBX、H大一起,被列入深圳“四大骗”。

按照柔宇的规划,为了尽快占领柔性屏市场,柔宇的产品分两条线,ToB和ToC,B端以非标的解决方案为主,C端则在智能终端领域展开探索。

在C端,柔宇选择做手机,一方面是投资人需要柔宇更快做出让人看得见的产品,一方面是柔宇认为做手机不难,花点时间和精力就行。 2018年10月,柔宇发布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柔派”),宣布折叠时代的到来,售价8999元起,比之后三星发布的便宜一大截,但是因为坏了“规矩”,提前泄露了提前泄露高通计划在年底发布的新处理器,高通一怒之下“杀鸡儆猴”,柔宇未能获得首批芯片的供应,实际交付的时间都晚于次年才发布的三星。

201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柔宇推出一系列的终端产品,并且与华为三星这些把折叠屏手机放在玻璃保护罩里面只给观看不给把玩不一样,柔宇直接允许所有媒体试用体验,大放异彩。

而在B端,柔宇与波音、LV等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发配套的产品,广告效应不错,但产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地。

烧钱和融资之路还在继续,但是已经没有人愿意重复跟投了。

2019年,柔宇在深圳机场“种”了一棵“柔树”,一时间成为深圳“智能制造”的名片之一,这一年,柔宇登陆各大展会和晚会,接待着各类领导嘉宾的视察。

2020年3月,柔宇发布第二代折叠屏手机FlexPai 2,采用了一块分辨率为1920*1440,有着7.8英寸超大全柔性屏幕,柔宇科技称其为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在耐用性方面,柔宇宣传可承受180万次弯折,市面反馈来看依旧是“叫好不叫座”。

2020年5月,柔宇科技获得3亿美元F轮融资,手里接近3000项专利,估值60亿美金。

此后,柔宇再未宣布新融资。

2020年开始,柔宇科技加速上市的冲刺,起初计划在美国上市,后来主动取消了计划,2020 年 12 月,柔宇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但在三个月后便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而此时,全球疫情的爆发,B端业务的推进受到严重的阻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也进一步萎缩,科创板的上市失败,柔宇错过了可以说是当下最后的机会。

从财报到营销到管理,这几年的柔宇科技,真的是一团糟。

从财报上看,2018、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1亿元、2.3亿元和1.2亿元,净利润则为-8亿元、-10.7亿元和-9.6亿元。

柔宇科技进入手机市场,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会失去小米、OV、华为等的订单,在这条赛道,如果不是三星这种超级巨头,你很难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而且从规模化量产的良品率来说,柔宇科技始终遮遮掩掩,作为手机产业链的主机厂甲方不得不为此打上一个大问号,再不改变,柔宇终究会被拖死在产线。

一方面预算都被倾斜于产线,导致对终端产品本身的投入就会被压缩,在一分钱一分货的时代,营销、渠道、产品体验三个方向投入始终与同期的华米OV有着巨大的差距,销量自然不会有好的体现,这就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柔宇骨子里面带着技术人的骄傲不逊,始终认为自己做的是引领行业的事业,对于用户的反馈经常也是采取“硬核说教”的回答,比如有粉丝曾向柔宇反馈手机滑动时的画面拖影问题,但得到的回复却是“这可以解决,但没有必要”,然后有的还补了句“华为不是也有这问题”。意思是用户在找茬?????

在日常管理上,柔宇遇到了很多国内很多技术创始人团队在创业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管理生硬,内斗严重,而在技术领域果断直接的刘自鸿,往往在管理上会陷入人情世故的犹豫之中。

2020年,为配合柔宇上市,柔宇在全国范围内试图启动大规模的线下铺店,到2021年一季度,柔宇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有326家店,但是销量始终拉跨,和顺电等渠道的合作也因为销量和体验差最终被迫中止。

C端之路前途迷茫,柔宇科技未来怎么办?

2021 年 5 月,刘自鸿邀请联想集团前副总裁赵泓加入柔宇科技任 COO,负责公司战略以及核心业务的整合和运营管理,赵泓试图推动柔宇科技放弃C端业务,转为纯B端供应商,努力半年,管理层从决心到现实的订单,始终没有很好的突破,最终赵泓选择离开。

2021年9月,柔宇被爆开始欠薪,对员工欠薪,通常意味着供应商的货款也已经拖欠已久,这在日后得到了验证。

2021年11月30日,刘自鸿出面安抚员工,预告公司正在沟通融资,预计12月会有资金进入,但是这笔钱并没有融到,据说和投资方对于估值和股权的要求没谈拢。

2022年年初,柔宇再次回应欠薪,表示已经发了一部分,并且承诺春节前会再发一部分。但是有员工在3月份表示从去年9月至今没有收到一分钱,很显然,高层并没有兑现承诺。

从此,员工也不再相信领导画的饼了。

2022年4月13日,柔宇独董,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姝威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拯救柔宇》,呼吁社会和政府拯救柔宇

异常艰难情况下,刘自鸿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在持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2022年5月6日,柔宇向在职和离职员工支付了拖欠了5个多月的基本工资,并且启动了新一轮的裁员。

留下来的员工认为,公司应该过了谷底,将会迎来曙光。

但是供应商的钱却只能拖欠,供应商纷纷对柔宇进行起诉,2022年9月,网络查询显示柔宇被冻结3614万的财产。

2022年11月,柔宇新的一轮欠薪开始,这一轮,波及范围更大,甚至于波及到了产线的普工、园区的保安……

柔宇的“下坠”之路似乎,刹不住了。

进入2023年,柔宇科技在科技圈仿佛“失踪”了一样,没有产品发布,没有融资动态……但是在折叠屏市场,各家却热闹非凡。

直到年底,讨薪的新闻曝光,柔宇科技再次成为焦点。大家都在谈论,会救柔宇么?就像当年合肥救蔚来,鄂尔多斯支持京东方一样。合肥需要蔚来,合肥救了蔚来换来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柔宇对于深圳,似乎并没有这么战略性的位置,而且在面板厂家来说,深圳还有华星光电,深圳目前的重点也在新能源、半导体、AI。

再换个角度,柔宇值得救么?

柔宇曾经是引领科技的弄潮儿,是资本的绝对宠儿,12年光景,曾经被捧多高,如今就摔的有多惨。

从内心来说,希望柔宇科技可以走出困境,在曾经高端面板技术由日韩绝对垄断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希望,惊艳过世界。曾经也有幸成为过柔宇的人力供应商,感受过柔宇科技团队对于产品设计、质感和科技理念的执着追求,对于技术人才的尊重。而且,柔宇能活下来,对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家信心也是一剂强针剂。

折叠的世界,希望柔宇能回来。

1 阅读:358

卓乎

简介:专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