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大陆土改政策为何会失败?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5-24 10:00:19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有关革命、农民和土地问题的提问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土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以农立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下,农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思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就意味着拥有了一方较为稳定的生存空间。

古人云:“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天下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职,才是社会运行的最佳状态。因此,“有其地”就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的共同理想。农民土地关系到政治的稳乱、经济的兴衰。

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提出“平均地权”,朦胧地表达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孙中山虽然参照苏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经验,在“平均地权”思想的基础上,又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努力目标。但他又害怕地主起来反对,于是采取折中的方法,就是先向农民宣传,让其慢慢觉悟起来,然后“政府便可以靠农民做基础,对于地主,要解决农民问题,便可以照地价去抽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认为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患贫而非患不均”,推动社会前进的是人们“求生存”的力量。他还认为地主“现在都是稍历明白事体的人,对于国家大事,都很觉悟,而一般贫民全无觉悟”。

于是孙中山还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叫“让农民得到土地”; 第二句话叫“让地主也不受损失”,这两句话才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完整的表述。他认为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只能到将来用“和平”办法加以解决,这就否定了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尤其是否定了农民通过革命方法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也就是说孙中山希望搞和平土改,是让地主也不吃亏的土改,走改良路线。

中国农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求温饱,一个是求土地。蒋介石和国民党想过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想过减租和土改的问题。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央和地方之间名统实散。1928年底,东北易帜,南京政权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国民党内各派系以及地方实力派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20年代末30年代初,相继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新军阀混战。

蒋介石只控制了富庶的长江三角洲浙、苏、皖、赣、闽、沪五省一市的地盘,而阎锡山割据山西,李宗仁、白崇禧盘踞两广,刘湘、杨森控制四川,张学良陈兵华北,冯玉祥统辖陕甘,以及广东的陈济棠、李济森,湖南的唐生智,贵州的王家烈,云南的龙云,新疆的盛世才等都是拥兵自重,蒋介石费尽心机,力图削弱、取消地方势力,但终未成功。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很难在全国推行土改的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蒋介石为适应形势需要,继续宣扬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企图以温和的手段,逐步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消饵农民的反抗情绪。

1927年国民政府曾颁布了一个《佃农保护法》,规定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不能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40%。

1930年国民政府又在《土地法》中规定,地租不能超过375‰,在历史上通常称之为“三七五减租”。然而政策却遭到城乡地主们群起反对,一些政府高官的也支持,拖了六年才实行,结果必然是不了了之。

1946年4月29日,内战将要发生,为了争取农民,国民政府又公布了《土地法》,规定“按土地种类和性质,分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对于私有土地,得斟酌地方情形。”对触动地主的土地私有权是小心谨慎的。

1946年10月25日制定公布了《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 规定:“无主或地主逃亡土地,由政府发行土地债券征收,分配给农民,缴价承领的办法。”但又规定:“绥靖区内之农地,在政府依法处理前,准依原有证件或保甲四邻证明文件,保持其所有权,并应有现耕农民继续佃耕。”也就是说只有无主或逃亡地主的土地农民才有可能获得。农民空欢喜一场。

粗略统计,20世纪30年代,北方占人口3%—4%的地主拥有全部土地的20%—30%,而占人口60%—70%的贫农,仅拥有全部土地的20%左右。南方则更甚,占人口3%—5%的地主拥有全部土地的40%—50%,而占人口70%左右的贫农却仅拥有全部土地的10%—20%。

国民党的地方军阀不仅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关系密切,而且本身多是拥有良田百顷的大地主,他们怎能容忍蒋介石国民政府侵夺其租赋权力。所以对于政府的规定,有的阳奉阴违,有的公开反抗,与他们讲土改,与虎谋皮,难于上青天。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5年10月通令减免佃农应缴地租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江苏北部找了四个县做试验区。可试验区刚成立,地主就不干了,他们给蒋介石、给南京国民政府写信、请愿,说自己8年抗战,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抗战胜利了,你还要我们承认共产党的土改,宪法不是说要保护私有财产吗?!经地主一叫一闹,国民党的试验区也就烟消云散了。

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曾经定了一个计划,国民党要改名为“中国劳动国民党”。谁能够参加“劳动国民党”?蒋介石认为两种人,第一是农民,或者有农民家庭背景的人;第二是革命军人。蒋介石这是想让国民党从阶级基础上有一个变化。蒋介石还曾设想在全国成立土地银行,用“按揭”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48年,蒋介石下了一道命令,宣称凡是共产党给农民分了地的地方,国民党收回以后,承认中共的土改成果。但所有一切都只停留在计划和空谈领域。

蒋介石决不敢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他说得很直白:“如果我们从地主手里拿走土地,赶走共产党岂不多此一举。”

既要照顾地主利益,又要使农民有土地,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到浙江奉化老家走了一圈他在日记里说:“22年了,奉化没有任何变化。这说明国民党保守!”

蒋介石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在大陆最终失败就是没有进行土改,因而到了台湾后,蒋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土地改革。

台湾的土改是按照孙中山的双赢主张做的,一边是地主把土地交出来,另外一边是政府把公营公司的股票交给地主,这就是和平土改,农民得到了土地,地主也不受损失。不少地主知道股票是好东西,保存了下来,等到台湾经济起飞以后,这部分地主就成了工业资本家。

那么,为什么国民党的土改在大陆搞不下去?道理很简单,国民党在大陆搞土改,要动的是大陆的地主,这些地主往往是国民党员,或者是国民党官员的三亲六故,怎么下得了手?

直到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土改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内部四分五裂,坚决维护地主阶级自身利益,未做到“耕者有其田”。换言之,没能真正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是国民党政权失去民心根基,也是导致其彻底溃败的重要原因。

痛定思痛,后来国民党在台湾土改因为决心大、凝聚力强、阻力小,大刀阔斧,无须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取得了成功。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国,土地问题解决了,就赢得了全国大多数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土地改革的胜利而打败了蒋介石。对此,毛泽东同志曾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而蒋介石也表示“我们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与老百姓亲密拉起手来”。

从孟子主张“仁政”到李世民讲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源远流长。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2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