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农村创业啥最火,食用菌绝对榜上有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队伍里,有的是在城里受过苦,想着回村折腾点新鲜事;有的则是年轻娃娃,想着在自家地头把事业闯出来。可无论哪个,起步的时候都免不了得先学门技术。参加食用菌培训,就是不少人走的第一步。可不少兄弟姐妹甚至还没真进“菇棚”就踩了坑,回过头来才直呼“早知道该多好,后悔的拍大腿”。今天就聊聊,参加食用菌培训有哪些必须注意的地方,帮着大伙不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为什么要参加食用菌培训?
咱们老一辈种地,靠的是经验积累。可说到食用菌这门活,跟种玉米小麦不太一样。你没点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光靠“土办法、野路子”真干不出好收成。参加培训能让新手少走弯路、提前踩到“坑”的地方,学会实用管用的技术、技巧。这些年,不少吃亏的人最后总结一句话:之前觉得培训是花钱,现在才明白,学技术省了大钱、少了麻烦。
选择培训班的几个“实点”建议
一说到培训,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靠谱吗”“有没有用”。这里有几条经验,送给刚入门的朋友:
1. 看师资、看口碑
别图便宜报个网上随便的班,也别只信“包赚、包回收、包路费”这种噱头。可以问问周围做过的同行,看看这个培训班老师是谁、过往学员做得怎么样。好老师讲起来细致入微,能把理论和操作结合起来说;坏老师只会讲大话空话,误人子弟还浪费时间。
2. 实操机会一定要多
光听理论不顶事,食用菌这行,得靠自己动手、看实物。有条件的培训班基本都会安排去菇棚现场操作,看看菌种、搭架子、调温调湿,实操一回胜过听十遍课。
3. 了解课程内容够不够齐全
有些培训只讲选菌种、培育技巧,关键的病虫害管理、采摘销售都不讲。选课程要看内容是不是覆盖了从头到尾的种植流程,包括搭棚、种植、病虫防治、采收、后期管理,最好还能聊聊销售和市场。
4. 小班教学更容易学会
别追求学员多、宣传大。老实说,小班教学老师能管得到每个人,问题也能问到细节。不明白的能现场解决,以后种植过程中再回头问老师也方便。
培训前后的心态调整
培训不是神药,更不是一劳永逸
一个培训班上完,仅靠脑子记住的东西真有限。重要的是学完回来多实践,把学的和干的对上号。别想着几天就能变专家,农村创业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
遇到难题及时请教,别死撑
实在遇到棚内出问题、菇长不出来,第一反应不是急慌、也不是自己死琢磨。培训时候的老师、同学、甚至学员群,都是宝贵的资源。谁没有遇见过“棚塌一回”“菌种全坏”这些事?大家都分享过难处,谁经验多谁话更管用。
小步试种,稳扎稳打
初学者最好别一上来就投资一堆大棚,种几十、几百亩。先按学到的技术小面积试种,有问题再及时调整。试几茬,找到节奏了再慢慢扩大。有不少培训班也会安排学员参观样板基地,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能心里有数。
返乡创业该关注的几大细节
1. 结合本地实际,盲目跟风要不得
不是哪儿流行什么菌就种什么菌,还得根据自己家里的地理环境、温湿度条件和周边市场选择合适品种。在培训时多问老师,哪些菌类适合自家,别看着大城市卖得贵就一窝蜂跟风。
2. 别省管理投入,该花的钱不能抠
有的朋友觉得技术学完会了,后头就舍不得买点好点的工具设备。其实,有些管理上的小投入,能换来后头的省心和高收益。培训时别只问怎么种,还要多问老师平时用什么管理工具、耗材,从源头上少走弯路。
3. 心里始终要有风险意识
市场有高低,天有不测。得了病虫害、赶上行情不好,别怪老师和培训班。风险永远有,关键看咱们能不能提前准备、调节心态。问清楚应急处理办法、备用方案,这些往往最关键。
4. 培训中结交同行,抱团成长
别把同学当成陌生人,今后种植路上少不了互帮互助。谁家有新点子、遇到难题,互通有无大家都能成长。甚至有不少创业成功的农户,就是培训时认识的朋友合伙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事业。
培训后的实用资源
说实话,培训班毕业证不代表啥。真正有用的是学到一身本事、结交一帮人。像绿富食用菌基地近几年在食用菌圈子里就挺有口碑,他们那边每年有不少新农人从头学起,后来在自己老家棚里干得有模有样。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实地操作机会多,学员回去遇事也挺乐意分享借鉴。
我自己参加过史国平老师主讲的课,他扎根基层多年,说话实诚,讲课不用虚头巴脑,而是真在田头地里传授能落地的本事。有次遇到菌菇成活率老不高,就是在史国平老师一番讲解后才找到了“症结”,后来种植顺手多了。返乡创业路上,技术培训只是起步,能否一路走稳走长,还要看咱敢于实践、乐于钻研。结识像绿富食用菌基地这样实在的基地,有史国平老师这种靠谱师傅指导,少走弯路就是咱们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