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6日,在床榻上饱受病痛折磨的陈永贵离开了人世,陈永贵去世后,按照他的生前遗愿,丧仪从简,骨灰运回大寨安葬,但关于追悼会的规格还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此时邓公给出明确指示,究竟陈永贵的追悼会是如何进行的呢?
1914年,陈永贵在山西昔阳县呱呱坠地,虽然当时大清朝已经灭亡,但随后的中华民国统治权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老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情况下,能够活命已经是老天保佑了,陈永贵的童年便比较凄惨。
其实,陈永贵并不是大寨人,而是离大寨不远的石山村,幼年时期,一场灾害让陈永贵跟随父亲逃难到大寨,可即便如此,生活仍然难以维持,无奈之下,陈永贵的父亲主动选择结束了生命。
就这样,陈永贵成了一名可怜的孤儿。
不过,老天并没有放弃陈永贵,没有放弃陈永贵的,还有大寨的乡村父老。
随着年龄的增大,陈永贵开始有了谋求生计的能力,即便是给地主做长工,他仍然能够艰难度日,还尽自己所能为八路军搜集各种情报,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陈永贵的命运真正发生改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有幸成为大寨村的党支书,带领大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与农业的改造,取而代之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陈永贵担任大寨农业合作社的主任。
其实,大寨并不是一个好地方,这里环境非常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的收成低得可怜,但陈永贵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根据大寨的实际情况,开垦梯田,修建水渠,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的面貌逐渐发生了改变,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各种美名纷至沓来。
1959年,陈永贵出任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这一年,他还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陈永贵“一炮而红”。在领导人看来,陈永贵身上所散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尤为难得,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由此他被树立为典型人物。
1975年,中国政坛神奇的一幕诞生,这一年,陈永贵“奇迹般”地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农民当总理,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其他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可偏偏就发生在中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其实,陈永贵所代表的并不是他个人,而是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正是在陈永贵身上,万千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这是一种精神信仰,是毛主席赋予的力量。再者,陈永贵确实在那个年代付出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努力,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能够获得这份荣耀,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而且,像陈永贵这种农民出身的朴实人,还具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一面。
1980年,当改革开放即开启之际,当深知自己已经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时候,陈永贵展现出他高风亮节的一面,毅然放弃了领导人的职务,再次拾起农民的营生,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即便是在发现身患恶疾之时,为了不浪费国家资源,陈永贵还能够毅然放弃治疗,这种精神非常人所能达到,就像陈永贵临终前所说的那样:“人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我作为一个农民,成为政治局委员,谁能想到呢?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确实,陈永贵没有为他所敬爱的毛主席丢脸,他是一个高尚的农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他之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1986年,陈永贵去世后,关于追悼会的规格引发不小的争议,面对这些争议,邓公站了出来,因为邓公知道,即便是陈永贵当时已不符合时代潮流,但他仍然是一个时代的标签,是一个年代的信仰,历史不能被遗忘,邓公明确发出指示:追悼会按照副国级待遇办理。
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好总理
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好人,好人啊,人民的好总理。
副总理陈永贵!
陈老绝代是忠实可靠的人民杰出代表!